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近代倉山學區(qū)文化人類學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7-08-29 21:00

  本文關(guān)鍵詞:近代倉山學區(qū)文化人類學考察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倉山 教會學校 近代建筑群 學區(qū)文化


【摘要】: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規(guī)定開放沿海城市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于是福州率先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成為近代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前沿陣地。福州倉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被外國人所占據(jù),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不斷派傳教士來到倉山,建教堂、辦學校等。傳教士的初衷是通過各種途徑宣揚西方宗教信仰,通過開辦教會學校發(fā)展更多的基督徒,倉前山一帶是福州地區(qū)教會學校的集中區(qū)域,外國人在此創(chuàng)立了鶴齡英華書院、三一學校、陶淑女中、毓英女中、華南女大等教會學校,由此帶來的西方校園特色為倉山的文教事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除此之外,外國人在此修建的西洋風格建筑經(jīng)過保留至今已成為研究西方近代建筑物的載體。倉山濃厚的學術(shù)氛圍、人文景觀、良好的社會風氣形成了獨特的學區(qū)文化。本文旨在從人類學的角度對倉山學區(qū)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從教會學校及其特點、近代建筑群、西方校園文化等多視角、多角度研究倉山學區(qū)文化,總結(jié)倉山學區(qū)文化對倉山文教事業(yè)及社會風氣的影響,期望對整個倉山區(qū)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guān)鍵詞】:倉山 教會學校 近代建筑群 學區(qū)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C912.4
【目錄】: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6
  • 目錄6-8
  • 緒論8-16
  •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8-9
  • 第二節(jié) 概念設定9-10
  • 1、學區(qū)的定義9
  • 2、文化的定義9-10
  • 3、學區(qū)文化的定義10
  • 第三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10-12
  • 第四節(jié) 研究意義12-13
  • 第五節(jié) 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13-16
  • 1、研究理論13
  • 2、研究方法13-16
  • 第一章 倉山學區(qū)中的教會學校16-30
  • 第一節(jié) 倉山學區(qū)中教會學校的形成和發(fā)展16-22
  • 1、教會學校形成的時代背景16-18
  • 2、倉山學區(qū)教會學校的開端18-22
  • 第二節(jié) 教會學校的文化表現(xiàn)22-28
  • 1、重視英語教學22-24
  • 2、創(chuàng)辦女子學校促進婦女解放24-26
  • 3、濃厚的宗教色彩26-28
  • 本章小結(jié)28-30
  • 第二章 倉山學區(qū)中的建筑及文化表現(xiàn)30-42
  • 第一節(jié) 教會學校建筑30-34
  • 1、福建師范大學校部(原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校址)30-31
  • 2、福州外國語學校(原三一學校)思萬樓31-32
  • 3、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原陶淑女子學校)32-33
  • 4、鶴齡樓、美志樓33-34
  • 第二節(jié) 馬廠街近代建筑34-37
  • 第三節(jié) 煙臺山歷史風貌區(qū)37-40
  • 第四節(jié) 倉山近現(xiàn)代建筑群的文化體現(xiàn)40-41
  • 1、推動倉山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40
  • 2、具有建筑價值和人文價值40-41
  • 本章小結(jié)41-42
  • 第三章 倉山學區(qū)中的其他文化因素42-54
  • 第一節(jié) 洋人將西方校園特色帶入倉山42-49
  • 1、重視體育、音樂教育43-45
  • 2、開展各種課外活動45
  • 3、制定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45-47
  • 4、有別于封建教育的西式課程設置47-49
  • 第二節(jié) 教堂是倉山頗具特色的宗教和人文景觀49-53
  • 1、泛船浦天主堂49
  • 2、天安堂49-50
  • 3、施埔堂50-51
  • 4、圣約翰堂51
  • 5、馬廠街基督教堂51-52
  • 6、中洲堂52-53
  • 本章小結(jié)53-54
  • 第四章 結(jié)語54-56
  • 一、各界英才人才濟濟54
  • 二、西洋建筑藝術(shù)瑰寶54
  • 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54-56
  • 參考文獻56-60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60-62
  • 致謝62-64
  • 個人簡歷64-6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顯群;李靜蓉;;論福州倉山近代建筑的歷史價值與保護[J];福建地理;2006年02期

2 楊齊福;傳教士與近代中國教育改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1期

3 張金紅;;近代福州基督教建筑文化初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胡闊;;跨越世紀的交融——淺析華南女子大學建筑藝術(shù)[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S1期

5 朱峰;西方傳教士與華人基督徒——清末福建美以美會內(nèi)部爭論述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劉智穎,朱永春;福州近代教堂與傳統(tǒng)建筑的互動[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5期

7 胡啟勇;文化整合論[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8 白友濤;文化人類學的社會功能[J];貴州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9 楊齊福;傳教士與近代中國教育改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1期

10 石金群;;淺議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J];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03期

,

本文編號:75538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75538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1ed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