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與方志互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絲綢之路與節(jié)點城市的關系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4-04-25 06:05
寧夏南部的固原是北朝隋唐時期絲綢之路上的節(jié)點城市,先后出土的北魏漆棺畫、鎏金銀瓶和史氏家族墓等,是固原見證絲路繁華的重要物證。出土于固原的諸多文物,多由外來胡人生活、聚居后遺留下來。結合方志等傳世文獻解讀這些文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復原北朝隋唐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商品貿易和民族融合的繁盛景象,力證固原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臺,從而以區(qū)域社會歷史發(fā)展折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本文編號:3964118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圖1北魏漆棺畫墓及漆畫
除人物服裝和生活特點具有鮮卑特征以外,漆棺兩側的漆畫內容具有很明顯的儒家文化特征。兩側的漆畫上欄中主要以孝子故事畫為主,其中舜、郭巨是其主要人物,每個人物之下又可分為若干個“某某時”之類的榜題。孝子故事在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最為常見。例如,山東嘉祥縣的武氏家族墓就有豐富的畫像石來....
圖2鎏金銀瓶及壺腹部線描圖
李賢墓出土的這種瓶由西域傳入,當時已有專用名稱“胡瓶”。胡瓶一般有薩珊式和粟特式兩種形制,兩者在造型和裝飾風格方面有一定差異。胡瓶的制作與使用地是波斯、粟特及東羅馬帝國,爾后隨外國使節(jié)和商人的活動傳入東方。[20]從制作風格和描繪的人物形象來看,鎏金銀瓶充滿著明顯的異域特征。從整....
圖3固原南郊隋唐史氏家族墓
陳瑋先生通過解讀以上墓志后指出墓主人為來自中亞的粟特人,史氏家族與“昭武九姓”有著密切的關系。陳先生根據墓志銘顯示的譜系,結合史索巖墓、史鐵棒墓、史訶耽墓、史道洛墓、史射勿墓、史道德墓的墓葬排列方位,判斷史射勿生史訶耽、史道洛,史訶耽、史道洛的弟兄史大興生史鐵棒,此為一支史姓家族....
本文編號:39641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39641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