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歸屬與社區(qū)生活——對一個云南小鎮(zhèn)“藏回”群體的人類學研究
[Abstract]:The "Tibetan Hui" in the Tibetan area of Yunnan is a special group formed b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y retain part of the identity of the Hui nationality, but in the aspects of life, customs and even religious beliefs, etc. Have been deeply Tibetan or Sinicized. Taking Shengping Town, Deqi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Tibetan Hui" group in the area by using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I will point out that in understanding this phenomenon, there is a ne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hree concepts of "ethnic identity", "psychological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customs in life". I will also point out that participation in and dependence on community life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Hui people to "open themselves up" gradually, and that they have also reserved a piece of land in their families and mosques to perpetuate their tradi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e.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is localization of Islam and gives us some enlightenment.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
【基金】: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預研究項目《云南藏區(qū)宗教信仰與社會秩序的民族志研究——以城鎮(zhèn)空間為中心》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馬戎;;當前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的選題與思路[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胡鴻保,姜振華;從“社區(qū)”的語詞歷程看一個社會學概念內涵的演化[J];學術論壇;200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龔永輝;;民族概念:話語權與學理性——中央“12條”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研究之一[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張慧真;教育與民族認同:貴州石門坎花苗族群認同的建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莊孔韶;中國鄉(xiāng)村人類學的研究進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段偉菊;大樹底下同乘涼——《祖蔭下》重訪與西鎮(zhèn)人族群認同的變遷[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張慧真;族群身份的論述:石門坎花苗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6 麻國慶;社會結合和文化傳統(tǒng)——費孝通社會人類學思想述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李鐵松;德欽縣旅游資源開發(fā)和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1期
8 周星;中國民族學的文化研究面臨的基本問題[J];開放時代;2005年05期
9 何喜剛,王鑒;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本土化的現(xiàn)實困境與出路[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01期
10 季永海;從接觸到融合(上)——論滿語文的衰落[J];滿語研究;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任懷國;;中華民族形成與發(fā)展脞說[A];齊魯文化暨漢民族形成與發(fā)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曹興;;國內族際關系問題兩種解決理念的分析——多民族關系問題能用“去政治化”解決嗎?[A];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族矛盾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趙健;學習共同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陳向東;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跨學科知識共享[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付春;民族權利與國家整合[D];復旦大學;2005年
5 李玉偉;內蒙古實現(xiàn)民族區(qū)域自治的理論與實踐[D];內蒙古大學;2004年
6 陳心林;南部方言區(qū)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劉成新;整合與重構:技術與課程教學的互動解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8 田艷;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權利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楊曉純;散雜居回族經濟與回漢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張麗劍;“民家情”: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慶真;現(xiàn)代化進程中我國鄉(xiāng)村社區(qū)內發(fā)動力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2 昆波拉提;論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與延邊朝鮮自治州民族教育的幾個問題[D];新疆大學;2004年
3 王永輝;信息化時代的社區(qū)學習及模式探討[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黃華;社區(qū)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fā)的初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艷飛;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觀的演變及其影響(1921—1949年)[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吳日娜;少數(shù)民族高等教育的二重性[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7 殷宗平;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核心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與發(fā)展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8 武俊學;基于網(wǎng)絡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9 章雯;城市社會結構變遷中的趣緣群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莎;土地廟與鄉(xiāng)村環(huán)境景觀的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戎;從王桐齡《中國民族史》談起——我國30年代三本《中國民族史》的比較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王亞鵬,李慧;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適應及其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1期
3 邸永君;“民族”一詞見于《南齊書》[J];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4 楊文炯;;回族形成的歷史人類學解讀[J];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5 水鏡君;;從回漢“社親”關系看和諧文化的民間創(chuàng)造[J];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6 李曉霞;中國各民族間族際婚姻的現(xiàn)狀分析[J];人口研究;2004年03期
7 馬戎;旦增倫珠;;拉薩市流動人口調查報告[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8 李紹明;;費孝通論藏彝走廊[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9 李紅春;;鮮為人知的云南“藏回”[J];中國穆斯林;2006年01期
10 李星星;藏彝走廊的歷史文化特征[J];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黃羅賽;拉薩藏回族群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馬永龍;西藏回藏關系研究[D];青海民族大學;2011年
3 秀多吉;化隆卡力崗地區(qū)的社會文化變遷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4156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41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