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與民俗:從屯堡人的禮俗活動看日常生活的神圣化
[Abstract]:The high symbolization, deep mixing and inner transcendence of Tun Pu people's ritual and custom activities make daily life itself a path of sacred self-testimony. When the practice of etiquette as a form of deity is generalized into a kind of ritual life, the sacredness is not the "outside" of people's daily life, but is internalized in it. The generalization of ceremonial practice makes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 sacred ritual and the secular daily life to a large extent, understanding this sense of sacredness which diffuses in life, So that the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can modify the "sacred theory" derived from the religious discourse system empirically and conceptually, so as to obtain a more profound explanation.
【作者單位】: 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專項資金項目“多民族雜居地區(qū)基層宗教組織的社會穩(wěn)定性研究”(項目編號:09SZYZJ16)階段成果)
【分類號】:C95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XZ田誠之,黃才貴;貴州省西部民族關系的動態(tài)──關于“屯軍后裔”的調(diào)查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2 周耀明;族群島:屯堡人的文化策略[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偉濤,陳昌文,陳運,黃樂;當前我國農(nóng)村弱勢群體面臨的社會資本困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王曙光;;市場經(jīng)濟的倫理奠基與信任拓展——超越主流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陳艷美;論現(xiàn)代化語境中西部地區(qū)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構(gòu)[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4期
4 劉陽;周東立;;傳統(tǒng)節(jié)儉美德與當代大學生消費觀的沖突與調(diào)和[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5 劉鐵梁;“標志性文化統(tǒng)領式”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6 萬建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調(diào)查中的主體意識——以民間文學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廖申白;;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轉(zhuǎn)變:兩個世紀的主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朱競梅;清代北京城市地圖研究的總結(jié)與思考[J];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03期
9 黃琨;;中國共產(chǎn)黨土地革命的政策與實踐(1927~1929)[J];長白學刊;2006年04期
10 高曉霞,錢再見;論鄧小平教育理論與人的現(xiàn)代化[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黃忠敬;知識·權(quán)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金鵬;符號化政治——并以文革時期符號象征秩序為例[D];復旦大學;2003年
4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zhì):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6 鮑江;象征與意義:葉青村納西族宗教儀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7 郭長江;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教育變革的文化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劉亞丁;靈驗記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9 姜月;遮蔽與解蔽[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賈影;中西認知差異與跨文化交際的場理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洋;貴州天龍鎮(zhèn)屯堡社區(qū)青年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楊(炎炎);巴蜀本土建筑的回歸[D];重慶大學;2001年
3 潘梅芳;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學;2003年
4 王曉輝;西安市文化景觀的歷時性與異質(zhì)性過程分析[D];西北大學;2003年
5 李敏;娛樂新聞特征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6 宋萑;學校升旗儀式的人種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宋衛(wèi)紅;審美視域中的意識形態(tài)[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志鴻;雷神、雷法與清微道派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9 周欣宇;論藏族習慣法的宗教維度——文化分析中的勘察[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10 張艷梅;論京派詩化小說[D];鄭州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昌文;屯堡人述略[J];貴州民族研究;1993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XZ田誠之,黃才貴;貴州省西部民族關系的動態(tài)──關于“屯軍后裔”的調(diào)查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2 琢田誠之,黃才貴;對民族集團應該怎樣研究──以貴州“屯堡人”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0年01期
3 吳曉萍;王鍇;;從居住格局看黔中屯堡人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關系[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劉亞;;貴州屯堡人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初探[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5 吳曉萍;蔣桂東;;從族際通婚看當代屯堡人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關系[J];貴州民族研究;2010年06期
6 張鳴;屯堡人:一個被遺忘的部落族群[J];尋根;2002年01期
7 陳姝凝;;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屯堡族群動態(tài)[J];安順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張定貴;;“言旨話”與屯堡人的歷史記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9 蔣立松;吳紅榮;;試論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漢族“孤島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生成基礎[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吳羽;一個典型屯堡村落的歷史與宗族——九溪村個案分析[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何彪;王鍇;;從族際交往看當代黔中地區(qū)屯堡人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關系的演變[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吳曉萍;王鍇;;從居住格局看黔中屯堡人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關系[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然;穿青人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蔣桂東;屯堡人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族際通婚在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演變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影響[D];貴州民族學院;2011年
2 劉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認同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23848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384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