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視角下的認同變遷:以錫伯族為中心
[Abstract]:As to the origin of Xibo nationality,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Xianbei theory and Nu Zhen theory has a long history. Behind this argument is the complicated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 and history between Xibo and Manchuria.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Xinjiang and Liaoning, the difference of Xibo popul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Xibo migration show that the ethnic status of Xibo has a dynamic process with the change of their ethnic identity. As a result of the changes in the objectiv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migration of the Sibo people, their ethnic groups generally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ribe, a member of the Manchuria Community, a pre-modern nation and a modern na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identification facto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ibo as a marginal ethnic group at that time. After the westward migration, especially in modern times, the Xibo nationality's process of leaving Manchuria was greatly accelerated with the decline of Manchuria identity caused by many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crisis of identity anxiety and identity brought by this process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tracing of the origin of the Xibe nationality and the writing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分類號】:C95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向敏;教門崗人的族群認同[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李繼利;;族群認同及其研究現(xiàn)狀[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3 張劍峰;;族群認同探析[J];學術(shù)探索;2007年01期
4 高源;;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5 艾麗曼;;文化變遷下族群認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蒙古族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6 王鋒;;論語言在族群認同中的地位和表現(xiàn)形式[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7 耿西靜;;試論廣西客家人的族群認同——以防城港市為例[J];黑龍江史志;2010年19期
8 羅吉華;;族群認同是如何建構(gòu)的——讀張慧真的《教育與族群認同》[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06期
9 周如南;;白馬人族屬研究述評兼及族群認同理論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10 黃少華;;網(wǎng)絡空間中的族群認同:一個分析架構(gòu)[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周建新;柴可;;族群認同的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經(jīng)驗的雙重視野[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2 劉大可;;族群認同與族群符號——贛閩粵臺客家族群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藍達居;;畬族認同初論[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4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5 李偉梁;;論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張慧真;;教育與民族認同:貴州石門坎花苗族群認同的建構(gòu)[A];人類學與當代中國社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2卷[C];2002年
7 熊迅;;作為展演的認同:邊緣場域與族群表征[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8 海路;徐杰舜;羅彩娟;;族群理論研究文獻回顧[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李銥涵;民族識別與族群認同問題的中外之爭[N];中國民族報;2014年
2 袁同凱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廣西融水苗族民族認同的變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邱興旺;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的族群認同與宗教認同[D];上海大學;2009年
2 張麗劍;“民家情”: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未;貴州少數(shù)民族的生存發(fā)展與族群認同[D];貴州大學;2009年
2 盧飛斌;菲律賓華族中學生族群認同特點及其相關(guān)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孟永強;論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認同與交往[D];蘭州大學;2012年
4 向瓊;族群互動與族群認同:一個多民族社區(qū)的民族志研究[D];湖北民族學院;2016年
5 劉銳遠;論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的沖突[D];中共中央黨校;2016年
6 王有;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與客家人的族群認同[D];贛南師范學院;2015年
7 馬司靜;仁山村阿昌族的族群回歸及其文化認同建構(gòu)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6年
8 王曉岑;多民族社區(qū)的社區(qū)認同與族群認同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9 劉放;近兩百年來湘西苗族族群認同變遷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
10 李霞;錫都個舊:資源開發(fā)與族群認同[D];中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3761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376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