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從村寨祭祀儀式到民族法定節(jié)日:云南耿馬佤族青苗節(jié)的變遷與重構

發(fā)布時間:2018-10-24 08:32
【摘要】:節(jié)日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xiàn)及其傳統(tǒng)文化的生動展示。云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的"青苗節(jié)"原本是四排山等地佤族群眾世代沿襲的村寨傳統(tǒng)祭祀活動,經(jīng)佤族精英和地方政府等多重力量的努力,使其最終成為耿馬佤族的法定節(jié)日,并導致青苗節(jié)在儀式場域、祭祀內(nèi)容和社會功能等方面發(fā)生了流變。這既是佤族民眾文化自覺意識增強的體現(xiàn),也是地方政府分配文化象征資源、平衡民族利益和民族關系的一種有效策略與手段。在從村寨祭祀儀式到民族法定節(jié)日的過程中,作為民族文化資本的青苗節(jié)始終處于一種動態(tài)的文化再生產(chǎn)過程,從而蘊含著不同行為體的利益訴求及其文化表達。
[Abstract]:Festival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a national way of life and the vivid displa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Qingmiao Festival" in Gengma Dai WA Autonomous County, Yunnan Province, was originally a traditional sacrifice activity of WA peopl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Sipaishan and other places, thanks to the efforts of many forces, such as the WA elit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Finally, it became the legal festival of the WA nationality of Gengma, and resulted in the change of the Qingmiao Festival in the field of ritual, the content of sacrifice and the social function. This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the enhancement of the WA people'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an effective strategy and means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allocate cultural symbolic resources and balance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from village sacrificial ceremony to national statutory festival, Qingmiao Festival, as the national cultural capital, is always in a dynamic process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which contains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actors and their cultural expression.
【作者單位】: 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文化多樣性與構建和諧世界研究”(12AZD006) 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及其創(chuàng)新團隊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鄭海明;;從權利均衡到利益均衡:和諧社會利益表達中的制度建設[J];理論研究;2008年05期

2 方李莉;;“文化自覺”與“全球化”發(fā)展——費孝通“文化自覺”思想的再闡釋[J];民族藝術;2007年01期

3 周平;;我國的邊疆與邊疆治理[J];政治學研究;2008年02期

4 王越平;;邊疆治理與多元民族文化調(diào)適[J];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09年0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雯;;廣告學教學中網(wǎng)絡實踐課程的設計策略[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2 陳明;;生化:主宰與義理的根源與基礎——儒教天論之脈絡與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張美川;;布迪厄的實踐理論及其反思效果[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高寧;楊佳;;現(xiàn)代性境遇中的民族精神——基于一種方法論的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徐瑋;董婷婷;;試論教育公平與社會分層[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林林;;法律文化生態(tài):沖突與分化[J];比較法研究;2011年05期

7 沙丹;劉桂宏;;布迪厄的反思性社會學[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年08期

8 李克建;;結構主義教育研究:路向與譜系[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9 王瑋;高寧;;知識理性:民族精神的現(xiàn)代構建[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賀曉星;;日本“聾文化宣言”:權力政治、社會不平等與文化再生產(chǎn)[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秀蘭;;論佤族神話《司崗里》中美的原則[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劇——李贄的教育話語抗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華偉;;基督徒的文化認同與鄉(xiāng)土文化變遷的模式——從理念與符號的視角來探討豫西李村基督徒在葬禮上的沖突與調(diào)適[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張密珍;;歷史的演繹與延伸:鄉(xiāng)村民俗事象中的儀式與象征[A];“秩序與進步:浙江社會發(fā)展60年研究”理論研討會暨2009浙江省社會學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曾少聰;汪鯨;;東南亞華僑華人與居住國的政治關系——以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為例[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6 楊寧兵;;試論媒介“社會資本經(jīng)濟”——一種解讀媒介產(chǎn)業(yè)本質(zhì)的經(jīng)濟社會學考量[A];首屆中國傳媒經(jīng)濟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王愛平;;印尼孔教:中國儒學的宗教化與印尼化——兼談海外華人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傳承播布[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19輯——多元宗教文化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10年

8 鄧文;宋丹;;轉(zhuǎn)型期民間信仰的和諧功用探究[A];湖北行政管理論壇(2012)——行政體制改革與政府能力建設研究[C];2011年

9 ;場域視角下的微博草根話語權探究——以新浪微博為例[A];第三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2年

10 張志安;;新聞場域的歷史建構及其特征——以《南方都市報》為個案(1995-2008)[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9)——1949-2009:共和國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國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王屯;大學社會評價中的符號資本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秦偉江;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黃廬進;轉(zhuǎn)型時期中國中產(chǎn)階層消費行為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6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治國;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春花;論信仰對于社會秩序的價值[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鄭劍;社會資本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同;從布迪厄的慣習、場域理論看網(wǎng)絡論壇中網(wǎng)民話語權[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曾淑軍;語言教育與社會區(qū)隔的生成[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3 陳訓劍;僑鄉(xiāng)的巡海大王崇拜[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賴天能;農(nóng)村土地經(jīng)營場域中的農(nóng)戶行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會勤;生態(tài)文化自覺探析[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6 劉銀橋;新市民就業(yè)中的人力資本提升問題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劉京京;關于網(wǎng)絡文藝作品保護與規(guī)范問題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楊紅艷;天門地區(qū)輩分稱謂語的話語權力[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龔石彥;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的水意象[D];云南大學;2010年

10 閆海玲;精英文化與大眾傳媒的融合[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建國;;現(xiàn)代社會進程中的利益沖突與制度協(xié)調(diào)[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年06期

2 郭于華;生活在后傳統(tǒng)之中[J];讀書;1997年06期

3 丹尼爾·西蒙斯;對言論自由的可允許限制[J];國際新聞界;2005年04期

4 陳剩勇,林龍;權利失衡與利益協(xié)調(diào)——城市貧困群體利益表達的困境[J];青年研究;2005年02期

5 徐新建;邊地中國:從“野蠻”到“文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6期

6 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J];西域研究;2002年04期

7 李軍鵬;;當代中國的社會利益沖突及其調(diào)節(jié)[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李大龍;傳統(tǒng)夷夏觀與中國疆域的形成——中國疆域形成理論探討之一[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01期

9 孫立平;權利失衡、兩極社會與合作主義憲政體制[J];戰(zhàn)略與管理;2004年01期

10 馬戎;;當前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的選題與思路[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偉然;;關于把重陽節(jié)列為中國法定節(jié)日的思考[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李漢秋;在中央文明辦(5月28日)會上的建言[J];前進論壇;2004年07期

3 張歆;鄭笑眉;;網(wǎng)絡祭祀十年之癢[J];新聞愛好者;2009年23期

4 瀟瀟;;除夕放假 年夜飯開始回歸家庭[J];新天地;2008年02期

5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全國節(jié)日放假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99年35期

6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全國節(jié)日放假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J];云南政報;1999年10期

7 司振龍;;端午節(jié),愛國者的節(jié)日[J];政工研究動態(tài);2008年12期

8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全國節(jié)日放假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J];黑龍江政報;1999年20期

9 丁洪亮;;母親節(jié)的思念[J];中國邊防警察;2011年05期

10 ;重慶流動投訴車上街[J];中國民政;1997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吉長青 張軍偉 張明軍 本報特約記者 向勇;法定節(jié)日究竟算不算假期[N];解放軍報;2010年

2 記者 孫浩;為攢小長假,,美國法定節(jié)日多定周一[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3 本報記者 吳綺敏;春節(jié)成為印尼法定節(jié)日[N];人民日報;2002年

4 齊人;從海外“春節(jié)熱”說起[N];吉林日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賴曉莉;增加法定節(jié)日 鼓勵錯時旅游[N];成都日報;2006年

6 早報記者 黃芳;專家建議“老年節(jié)”放1天假讓子女能“;丶铱纯础盵N];東方早報;2013年

7 王瑩;我市部分干部職工堅守崗位默默奉獻[N];廊坊日報;2008年

8 鄧尚明;政府在中秋節(jié)“換休”太隨意[N];貴陽日報;2007年

9 陳魯民;喜看海外“春節(jié)熱”[N];湖北日報;2006年

10 李建能;營造文化生態(tài) 構建和諧農(nóng)墾[N];海南農(nóng)墾報;2006年



本文編號:229087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29087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702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