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過程對地理區(qū)域文化系統(tǒng)的影響
[Abstract]:From the on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ystem evolution, the text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process on the evolution of geographical regional cultural system. Of course, in the national process, there is not only the creation of subjectivity, but also the rule of national politics. After all, the national process is not only a political process, but also an evolution process of geographical regional culture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ystem, the text discusses that the national process in historical period is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tact, acculturation, blending and geographical movement, a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historical period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regional culture system.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e choice of the way of livelihood in the national process affects the evolution of the ecological pattern of the geographical region, and the national process guid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system of the geographical region.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國時期西北邊疆地區(qū)現代教育的推進與民族文化互動研究”(11BMZ050)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DMA08017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1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蘇秉琦;殷瑋璋;;關于考古學文化的區(qū)系類型問題[J];文物;1981年05期
2 李吉和;論中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遷徙的主要特征[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鄒逸麟;我國古代經濟區(qū)的劃分原則及其意義[J];中國史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段偉;;西漢黃河水患與防治制度的變遷[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2 王開隊;;現代歷史地理學對當前淮河流域史研究的啟示[J];安徽史學;2011年05期
3 楊廷俊;李文濤;;漢晉至北朝時期黃河流域大豆種植面積變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7期
4 陳隆文;;影響東周貨幣流通區(qū)域演變的人文地理因素[J];安徽錢幣;2006年02期
5 蘇亮;;清代馬政述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6 史可非;;試論清朝在對歷代帝王廟建成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祭祀體系上的貢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7 蘇亮;;清(后金)政權關外統(tǒng)治時期軍制述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8 馬戎;關于民族研究的幾個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9 滕銘予;;中國北方地區(qū)兩周時期銅(钅復)的再探討——兼論秦文化中所見銅(钅復)[J];邊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10 陳國慶;;紅山文化淵源探討[J];邊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梅雪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上卷)[C];2008年
3 劉國祥;;紅山文化與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徐衛(wèi)民;;漢長安城植被研究[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輯)——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朱宏斌;樊志民;;關于歷史時期農業(yè)開發(fā)經營與生態(tài)問題的若干思考[A];中國生物學史暨農學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6 楊杰;;晉陜冀北部及內蒙古中南部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初探[A];內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7 王建新;;民族宗教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拓展[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8 樊文禮;;唐代儒家士人華夷觀研究[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9 李吉和;;古代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游牧民族的遷徙[A];人類生存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4卷[C];2004年
10 吳明海;;古代中國政府民族教育政策文化模式的歷史研究[A];第二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中青年學者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關亞新;清代遼西土地利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趙永斌;中國漢族北方母系起源的遺傳學初探[D];吉林大學;2011年
4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王懷強;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績效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莊金秋;兩晉與北方民族政權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鄭煒;北宋民族關系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譚玉林;我國民族團結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伊利貴;民國時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認訴求[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廖國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董素云;民族福利與民族認同的建構[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李博;平山木柄瑤的社會變遷與科學發(fā)展[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黃玉芳;改革開放以來銀川市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武應明;改革開放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王春榮;U廝Up政權民族關系初探[D];煙臺大學;2010年
7 范存霞;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民族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王振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湖北援疆歷史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汪源;遼寧下露河鄉(xiāng)朝鮮族身份認同的調查與探索[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趙,
本文編號:22809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280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