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壓力應對研究的文化視角
[Abstract]:With the rapid changes of society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collision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stress response of ethnic minorit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ority nationality stress response and cultur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minority pressure response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promote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harmon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ur cultural perspectives of minority stress coping research, including the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stress coping, the stress coping research on cultural adaptation, the religious coping research, the coping thought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coping ide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are also reviewed.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n the stress respons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should integrate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paradigms, and further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 and scope of minority stress respons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ocial chang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study of stress response to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strengthened.
【作者單位】: 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西南大學心理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的西南地區(qū)民族心理研究”(批準號:05JJD880067) 貴州師范大學博士基金項目(社科博2009(9))
【分類號】:C9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向葵,吳曉義;文化震蕩及其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年02期
2 譚志松;;國外跨文化心理適應研究評述[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植鳳英;張進輔;;宗教應對:少數民族壓力應對研究的新視角[J];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4 植鳳英;張進輔;;小乘佛教與傣族人心理壓力的應對——以景洪市勐罕鎮(zhèn)曼乍村為個案[J];廣西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5 王宏印;跨文化心理學的文化概念與文化觀點[J];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6 張勁梅;張慶林;;少數民族文化適應的分類學研究——對西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抽樣調查[J];思想戰(zhàn)線;2009年02期
7 呂錫琛;論道家人生哲學的心理保健功能[J];心理科學;2002年05期
8 秦金亮,郭秀艷;論心理學兩種研究范式的整合趨向[J];心理科學;2003年01期
9 楊寶琰;萬明鋼;;跨文化心理學中的壓力和應對研究[J];心理科學;2008年04期
10 侯玉波,朱瀅;文化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嘉蔚;;角色轉變中民工心理探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27期
2 任其平;;文化視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3 宋志英;黃警鐘;;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蘇彥捷,高鵬;親密關系伴侶在沖突中的行為及其歸因[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趙娜;宋衛(wèi)芳;;心理學發(fā)展的新視野——文化心理學的發(fā)展[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年04期
6 胡志;籃球運動員比賽應對方式量表的編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7 龔堅;劉崢;劉衡;;雙原理導向下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課程結構建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年05期
8 房蕊;張勇;;青少年武術運動員賽前情緒應對方式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年10期
9 關世杰;;思維方式差異是影響中美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維度[J];編輯學刊;2010年02期
10 位俊芹;;青少年思維方式對應對方式的影響研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鑫強;張大均;;有指導電影賞析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及其個體差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王丁;張芳芳;高文斌;;流動兒童自尊、應對方式與情緒的相關研究[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3 張誠;;我國成年女足運動員比賽中應對方式特征與培養(yǎng)思路研究[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博;多水平框架下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偏差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李兆良;寬恕內涵的本土心理學反思[D];吉林大學;2011年
3 付艷芬;中國心理健康服務理論現狀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趙崇蓮;廣東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邵二輝;西南少數民族和諧人格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雷鳴;PTSD大學生的認知情緒特征與心理復原[D];西南大學;2011年
7 尹可麗;中國成人心理健康維護方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朱國輝;高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明;全真道的道德修養(yǎng)論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王立皓;中德大學生智慧隱含理論的跨文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潔琳;人格對在滬美國旅居者和定居者跨文化適應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楊牡娟;大學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與時間管理傾向、自我價值感的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羅成山;青少年自尊結構與應對策略選擇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吳衛(wèi)國;論道家心理健康思想及其現代價值[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蓓;中學生個人生命意義問卷的修訂及區(qū)域性高中生常模的建立[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6 鄭順藝;大學生生命意義的結構及其發(fā)展特點[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7 畢云霄;孤獨癥兒童家長應對方式及影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8 楊江麗;中學生身體不滿意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干預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陳小靜;碩士研究生生命價值觀問卷的編制及現狀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慈樹偉;初中生心理壓力、學業(yè)成績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林安梧;儒釋道心性道德思想與意義治療[J];道德與文明;2002年05期
2 劉重來;淡泊平和無我——梁漱溟的處世養(yǎng)生之道[J];中華養(yǎng)生保健;2001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魯緒春;;警察自我概念對應對方式的影響[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2 田彬;;雙37高射炮兵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0年06期
3 孫淑晶;趙富才;張兵;;高校貧困生自我接納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李玲;扶斌;;在押女犯應對方式相關因素的研究[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鄭麗;劉靜;;五年制高職學生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8年06期
6 楊莉莉;;大學生社會壓力來源與應對方式研究[J];理論導報;2010年04期
7 王立新;瞿雪峰;;監(jiān)獄干警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8 劉學敏;洪青;李婷;張京紅;;軍校工科研究生應對方式特征的調查[J];職業(yè)與健康;2010年17期
9 周杰;景璐石;徐科;蔣憲君;;成都市勞教人員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年02期
10 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在清華大學的調查[J];青年研究;200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申艷娥;;正、負性壓力情境下教師應對方式的比較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申艷娥;;正、負性壓力情境下教師應對方式的比較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趙欣;;工作應激水平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陳紅;郭成;;中學生人格特征與應對方式的關系[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5 劉訓儉;;手術室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和應對方式的研究[A];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6 田春梅;張素珍;王素枝;;臨床護士情緒障礙及應對方式的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張正銀;;兒科新護士焦慮與應對方式的研究[A];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8 刁利華;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狀態(tài)與應對方式調查及心理干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周丹;;影響口腔科護士心理健康的常見因素及應對方式[A];全國口腔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10 章金輝;嚴偉良;;老年人應對方式與抑郁的相關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毅;文化維模功能與文化適應[N];學習時報;2003年
2 吉首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 楊庭碩;文化對自然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適應具有層次差異[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李秀娟;文化適應壓力影響華裔老人精神健康[N];中國人口報;2003年
4 原方;尋求積極的應對方式[N];中國婦女報;2006年
5 葉子;印尼華人的文化適應[N];中國民族報;2005年
6 張二虎 孟旭;從大學生應對SARS看心理健康教育漏缺[N];中國教育報;2003年
7 記者 溫云楠;我區(qū)貿易出口額同比增長15.87倍[N];阿勒泰日報;2008年
8 宏宇;日本新一屆內閣組建完成[N];工人日報;2010年
9 西南大學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曾維希邋張進輔;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異域文化下的心理適應[N];中國民族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李元;希望在這里生成[N];中國民族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植鳳英;西南少數民族心理壓力與應對:結構、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2 孫麗璐;農民工的文化適應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曹云華;從文化適應的角度看東南亞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系[D];暨南大學;2001年
4 金學官;中國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的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2年
5 肖三蓉;美國華人移民的異文化壓力與心理健康[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強;近代外國在華企業(yè)本土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張霜;民族學校教育中的文化適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8 張勁梅;西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9 孫亞楠;韓人社區(qū)與“韓味”青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10 方必基;青少年學生心理資本結構、特點、相關因素及團體干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恒;大學生、研究生壓力、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袁紅;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壓力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3 陳利平;幼兒教師職業(yè)壓力應對方式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4 劉瑞;研究生學業(yè)拖延、應對方式和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5 閆志英;高中生應對方式、心理健康及其關系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海榮;蒙漢初中生應對方式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7 宋淑娟;大學生應對方式與焦慮的關系及其訓練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孫雄輝;大學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孫曉東;體育合作學習對不同人格特征大學男生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的影響[D];揚州大學;2010年
10 溫義媛;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其社會適應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056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205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