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民族的認同與“識別”——以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高山族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8-08-19 12:41
【摘要】:隨著兩岸關系和民族政策的變化,大陸高山族人口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經(jīng)歷了大幅增長。接續(xù)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2004年以來對河南鄧州高山族情況調查的調查與研究,以對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高山族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分析其自1985年以來的人口變動、民族成份恢復更改,以及民族認同構建的基本情況。通過與河南鄧州高山族的對比,說明民族政策執(zhí)行和地方群體的互動的差異如何導致了圍場高山族民族身份"識別"和民族認同建構的特殊過程。
[Abstract]:With the change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ethnic policies, the population of the Gaoshan ethnic group in mainland China has increased greatly since 1980's. Following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conducted by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ince 2004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Gaoshan ethnic group in Dengzhou, Henan Province, and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Gaoshan ethnic group in the Manchu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in Weichang,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pulation change, the change of ethnic composition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since 1985. By comparing with the Gaoshan nationality of Deng Zhou in Henan Province, this paper explains h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interaction of local groups leads to the special proces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Gaoshan nationality in Weichang.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研究》編輯部;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善余,曾明星;少數(shù)民族人口分布變動與人口遷移形勢——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分析[J];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2 陳建樾;“臺灣村”:一個移民村落的想像、構建與認同——河南鄧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調查報告[J];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3 郝時遠;河南《鄧州臺灣土番墾屯陳氏家乘》考辨[J];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逢佳;;少數(shù)苗族群體人口遷移現(xiàn)狀分析——以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和平鄉(xiāng)搬遷戶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2 馬曉軍;;散雜居少數(shù)民族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10期

3 白關峰;;兵團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新疆民族關系和諧發(fā)展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10年06期

4 沈佳麗;;預防與處置民族地區(qū)突發(fā)性群體事件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3期

5 高翔;魚騰飛;宋相奎;程慧波;;蘭州市少數(shù)民族流遷人口空間行為特征及動力機制[J];地理科學進展;2010年06期

6 張洪巖;王蕾;劉德贏;;19世紀以來中國朝鮮族人口遷移分布及聚居區(qū)形成研究[J];地理科學;2011年09期

7 張淑娟;;民族過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權利[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王彥智;;關于進一步完善西藏民族干部培養(yǎng)機制的幾點思考[J];黨史文苑;2010年24期

9 潘采偉;;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新農村建設的難點及對策[J];發(fā)展;2009年03期

10 趙廣軍;;清初臺灣“土番”屯墾河南鄧州考述——兼論小聚落移民民俗之變遷[J];廣東社會科學;2012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鑫華;民族關系協(xié)調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吳愛華;社會發(fā)展與少數(shù)民族干部培養(yǎng)問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3 岳雪蓮;仫佬族流動人口與流出地社會變遷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4 趙天改;明代以來河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1368-1949)[D];復旦大學;2011年

5 白希;民族區(qū)域自治模式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黃麗;湖南維吾爾族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調適[D];蘭州大學;2008年

7 路憲民;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西部民族關系[D];蘭州大學;2008年

8 關丙勝;族群的演進博弈:中國圖瓦人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9 楊忠國;新時期完善發(fā)展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薛寒冰;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旅游業(yè)跨越式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靜;中國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實證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李倩;民族地區(qū)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民生問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劉靜;我國民族地區(qū)公共危機管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小嬌;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高磊;中國少數(shù)民族生育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馬文多;回族聚居地區(qū)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王利花;構建內蒙古和諧民族關系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8 斯琴;西部民族地區(qū)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9 屈博;我國少數(shù)民族權利保障的新問題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10 劉敬超;馬克思的民族觀及其當代價值[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郝時遠;河南《鄧州臺灣土番墾屯陳氏家乘》考辨[J];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2 杜世偉;河南鄧州高山族“閩營”背景初探[J];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3 凝公 ,涂重航;鄧州“臺灣村”發(fā)現(xiàn)一部高山族家譜[J];臺聲;2003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魯生;;一條重要的經(jīng)驗——慶祝民族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J];中國民族;1993年01期

2 德林;;繼續(xù)努力 開創(chuàng)民族出版工作新局面[J];中國民族;1983年01期

3 熊英;王夫子;羅艷珠;;殯葬職工職業(yè)聲望的調查與分析[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 陳心林;;認同的層次與變遷——潭溪土家族的個案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5 雷勇;;論跨界民族認同的多重性[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04期

6 雷勇;;論跨界民族的多重認同[J];學術探索;2008年04期

7 雷勇;;論跨界民族的多重認同[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8年05期

8 李曉明;;族群認同的“多元性”——以南嶺民族走廊瑤族為例[J];前沿;2010年22期

9 李平凡;;歷史文化認知與彝民族認同[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徐國亮;;和諧社會視角下的中國政府權威建設[J];中州學刊;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勇強;陳磊;李根;;我國企業(yè)非正當政治行為的原因分析[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于靜;王子華;;1910-2000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宗教研究著作要目(中文版)[A];宗教與民族(第貳輯)[C];2003年

3 周拉;;藏族神山崇拜及其文化功能分析[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4 韋紹行;;強化行政機關對中央政策認同確保執(zhí)行有力——關于提高地方行政機關中央政策執(zhí)行力的思索[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盧敏飛;;同飲一江水,都是嶺南人——從布洛陀神話看毛南族族源[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6 沈桂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fā)展[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7 金炳鎬;熊坤新;;推進民族平等和諧、團結進步事業(y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學習胡錦濤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的體會[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十三次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梁庭望;;布洛陀文化——壯族價值觀的搖籃[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9 黃桂秋;;麼淥甲新論[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10 蔡志祥;;區(qū)域研究與國際視野:潮州、香港與東南亞[A];區(qū)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青年學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福環(huán);加強四個高度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N];新疆日報(漢);2005年

2 記者 趙慧琴;堅持依法治國 深化“四個認同”[N];新疆日報(漢);2004年

3 本報特派評論員 周虎城;人民的認同就是對官員最大的褒獎[N];南方日報;2008年

4 楊樹平;創(chuàng)新型干部的識別與使用[N];人民日報;2001年

5 本報評論員;強化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N];新疆日報(漢);2004年

6 顏定英;強化“四個認同”確保長治久安[N];新疆日報(漢);2004年

7 本報評論員;強化對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認同[N];新疆日報(漢);2004年

8 蔣建華 亞合甫;強化“四個認同” 譜寫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N];新疆日報(漢);2004年

9 本報通訊員  唐人;合作醫(yī)療遭遇認同尷尬[N];新疆日報(漢);2004年

10 李磊明;災區(qū)重建須重視民眾認同[N];寧波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杜軍林;西北少數(shù)民族政治文化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陳心林;南部方言區(qū)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3 趙永紅;服務選區(qū)與代表國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志遠;散居族裔對原居國外交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0年

2 于佳琦;永定下洋僑鄉(xiāng)的社會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3 鐘文烘;利益與意義[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蘇寧;民族的自組織性之探索[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5 陳訓劍;僑鄉(xiāng)的巡海大王崇拜[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姜廣元;現(xiàn)當代東南亞華人對中國的認同[D];云南大學;2010年

7 吳潔;西南邊陲的“新月”[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羅文寧;民族地區(q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9 林蘭;他者鏡像下對民族自我的認同分化[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10 高源;一站式電子政務背景下行政服務中心的內部服務質量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9167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19167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d48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