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吳楚克、徐芳、朱金春的《中國蒙古族朝鮮族民族發(fā)展與認同研究》出版

發(fā)布時間:2018-07-06 20:45

  本文選題:蒙古族 +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參考:《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摘要】: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一項創(chuàng)造,作為中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獲得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也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完善。特別是經歷了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后,更加感覺到內蒙古自治區(qū)和吉林延邊朝鮮自治州民族團結歷史和經驗的可貴,需要專家學者從理論上總結和提高蒙古族、朝鮮族在民族區(qū)域自治歷史進程中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實踐經驗,為解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ystem of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s been created. As one of China's basic political systems,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afte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practi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ystem of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particular, after experiencing the "March 14 incident" in Tibet and the "7.5 incident" in Xinjiang, they felt even more valuable the history and experience of national unity betwee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Yanbian, Jilin, which required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sum up and improve the Mongolian nationality in theory.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Korean nationalit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has been solved.
【分類號】:C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淑;黨的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的歷史考察[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2 楊劍波;;當代中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確立及其與民族鄉(xiāng)的關系[J];今日民族;2006年01期

3 郭倩;;論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蔡仲淑;;進一步發(fā)揮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84年01期

5 康耀坤;馬洪雨;;建國以來我國民族立法的歷史進程與經驗啟示[J];求索;2010年07期

6 楊強;;清代對蒙古族法制改革的影響[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施雪華;;堅持和完善中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與政策[J];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02期

8 周玉琴;宋鑫華;;民族區(qū)域自治:中國語境下的政治學詮釋[J];前沿;2010年03期

9 程守艷;;制度安排與族群認同——民族區(qū)域自治視閾下族群認同的“工具性”因素分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10 玉丕民;謝為民;覃乃昌;;民族區(qū)域自治實行四十年的反思[J];廣西民族研究;199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陶格斯;;“蒙古族傳統(tǒng)游戲,棋牌玩法的教學研究”實施方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2 蘇布德;;2008年下半年“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總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3 蘇年布德;潘萍;烏達巴拉;;“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于研究”階段性總結 2007年9月——11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4 烏林花;溫都爾木樂;段其木格;;子課題《蒙古族傳統(tǒng)舞蹈教學實踐研究》階段性總結 2007年9月——12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5 陶格斯;;“蒙古族傳統(tǒng)游戲棋牌玩法的教學研究”終期實驗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6 金圖雅;烏蘭圖雅;;論文《淺談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幼兒教育中的運用》[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7 麥麗素;李其木格;;《淺談蒙古族舞蹈教學應從培訓幼兒的興趣著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8 陳山;;蒙古高原及其鄰近地區(qū)蒙古族茶用植物的研究[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3)[C];2003年

9 烏林花;;2007年下半年《蒙古族傳統(tǒng)民俗與幼兒生活相結合的研究》總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10 烏林花;;2008年上半年《蒙古族傳統(tǒng)民俗與幼兒生活相結合的研究》總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周誠;做好強縣富民文章 推進縣域經濟發(fā)展[N];甘肅日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崇先鳴;立志弘揚民族藝術的人[N];通遼日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何汀;柴達木,歌聲如潮[N];青海日報;2009年

4 鄒萬銀;蒙古族古典家具[N];內蒙古日報(漢);2004年

5 賀希格陶克陶;蒙古族舞蹈藝術理論與莫德格瑪[N];光明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閻春霞 實習生 高宏鑫;用鏡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6年

7 本報特約記者 王力軍;架起民族文化交流的彩虹[N];通遼日報;2006年

8 ;通遼市首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N];通遼日報;2007年

9 建華;男子摔跤為我省收獲首枚獎牌[N];青海日報;2007年

10 張世榮;伴著鴻雁起飛 倚著馬鞍歌唱[N];通遼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海榮;蒙古族好漢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年

2 潮魯;蒙古族長調牧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3 薩礎拉;蒙古族當代話劇文學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年

4 宏英;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年

5 曹道巴特爾;蒙漢歷史接觸與蒙古族語言文化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楊玉;云南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與語言態(tài)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8 桑郁;云南通海蒙古族文化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9 冰梅;蒙古族傳統(tǒng)生態(tài)文化之動物學溯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10 佟春霞;文化殊異與民族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巍;遼寧省阜蒙縣蒙古族高中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胡春香;論蒙古族習慣法與刑法的沖突與調適[D];內蒙古大學;2008年

3 吳日娜;少數(shù)民族高等教育的二重性[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4 高鵬飛;蒙古族民間法在鄉(xiāng)村秩序構筑中的作用[D];山東大學;2009年

5 陳佩文;清代蒙古族鼻煙壺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6年

6 薛曉輝;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蒙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影響[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7 張朝樂門;少數(shù)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發(fā)展[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8 沙仁花;蒙古族縫制品的紋飾工藝[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9 寶永;《蒙古—衛(wèi)拉特法典》中的刑法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年

10 沈利玲;蒙漢族初中生數(shù)學學習策略及其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210403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10403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0df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