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和諧共生:社會公正信念的作用
本文選題:社會公正信念 + 民族認同。 參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年07期
【摘要】:社會公正信念在探討心理認同與社會行為的關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采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考察了421名少數民族和漢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社會公正信念的水平,分析了社會公正信念與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關系。結果表明:(1)少數民族和漢族大學生的社會公正信念不存在差異,但都對社會公正性評價較低;(2)社會公正信念、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存在積極的相關;(3)社會公正信念對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關系具有調節(jié)作用,但對漢族大學生被試無調節(jié)作用。社會公正信念能促進積極的國家認同,同時對少數民族而言,既能使其保持積極的民族認同,也能促進國家認同水平,二者得以和諧共生。
[Abstract]:Belief in social justi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identity and social behavior. In this paper, the level of nati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social justice belief of 421 college students from ethnic minorities and Han national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psych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justice belief and national identity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ocial justice beliefs between minority and 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but both of them had a low evaluation of social justice.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3) the belief of social justice can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but it has no effect on the subjects of Han nationality. The belief of social justice can promote the positive national identity,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it can not only keep the positive national identity, but also promote the level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two can coexist harmoniously.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王嘉毅;常寶寧;;新疆南疆地區(qū)維吾爾族青少年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03期
2 梁進龍;高承海;萬明鋼;;回族、漢族高中生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對自尊的影響[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年06期
3 高承海;安潔;萬明鋼;;多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文化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年05期
4 王紀芒;;中國朝鮮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以中國某邊疆地區(qū)的朝鮮族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04期
5 胡建;劉惠;;社會公正:政治認同的制度性資源[J];理論探索;2009年05期
6 呂芳;;北京部分高校大學生國家認同的調查與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0年04期
7 胡建;;社會公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維度[J];齊魯學刊;2009年06期
8 吳忠民;;社會公正研究的現狀及趨向——近年來國內學術界社會公正研究述評[J];學術界;2007年02期
9 陳茂榮;;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何以和諧共生——基于民族認同基礎理論的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君喜;;媒介接觸與社會公正——以在校大學生為對象的實證研究[J];當代傳播;2012年01期
2 洪斌;;論民生問題與執(zhí)政為民的辯證關系[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3 王鑒;;當前民族教育領域需要重新理解的幾個主要理論問題[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年01期
4 高承海;安潔;萬明鋼;;多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文化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年05期
5 王雄偉;;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況調查與分析[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6 葉慧娟;;農村留守人群刑事司法保護法理研究——以檢察職能為視角[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年01期
7 胡建;;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問題研究述評[J];昌吉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8 王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要求與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J];中國冶金教育;2013年01期
9 李懷斌;王子言;李響;;論國家形象的話語意蘊與跨文化嵌入機理——基于社會營銷與全球營銷的視角[J];財經問題研究;2013年07期
10 胡建;劉惠;;論政治認同的來源及其形成[J];昌吉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葉慧娟;;農村留守人群刑事司法保護法理研究——以檢察職能為視角[A];社會管理法治化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2 王建磊;;民間視頻推動社會公正的效度與限度分析——以近年多起網絡事件為例的經驗研究[A];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包永全;“三重認同”為核心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王文祥;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3 侯明;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根基[D];南開大學;2009年
4 李瑞君;當代新疆民族文化現代化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胡建;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6 呂海升;中國利益分享關系演變與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白曉;烏蘭夫民族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8 楊玉;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與語言態(tài)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9 白利友;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工作與少數民族的政黨認同[D];云南大學;2013年
10 何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政治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研究[D];湘潭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運行中的公正問題探討[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翟曉燕;馬克思正義觀探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馬瑞;信訪制度在弱勢群體利益表達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4 周一;我國醫(yī)療保障制度的公正性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楊莉;“難點社區(qū)”的治理與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文慧;黔東南州苗族的民族認同現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李智;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現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王虹;和諧社會視域下的中產階層培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9 張璐;利益、制度與價值—政治認同的邏輯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王琳;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立顯;論社會公正、平等與效率[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2 孫進;;文化適應問題研究:西方的理論與模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3 張健一;;現代國家認同與國家權力合法性分析——兼與徐勇教授商榷[J];東南學術;2008年02期
4 張玉安;印尼華人的同化及其前景[J];東南亞研究;1999年05期
5 吳忠民;;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問題研究[J];東岳論叢;2006年02期
6 林偉健;;國家凝聚力:從文化認同到政治認同[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張書維;王二平;周潔;;相對剝奪與相對滿意:群體性事件的動因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0年03期
8 王嘉毅;常寶寧;;新疆南疆地區(qū)維吾爾族青少年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03期
9 梁進龍;高承海;萬明鋼;;回族、漢族高中生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對自尊的影響[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年06期
10 高承海;安潔;萬明鋼;;多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文化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劉國光;[N];經濟參考報;2005年
2 宮?;[N];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
3 胡錦濤;[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晶;朝鮮族的認同意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史慧穎;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民族認同心理與行為適應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3 王甫勤;社會流動與分配公平感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亞鵬;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文化適應與心理疏離感[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喇維新;西北回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健康與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于輝;朝鮮族大學生民族認同、文化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4 董雪梅;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與社會參與行為傾向和心理健康的關系[D];西南大學;2010年
5 賈磊;民族刻板印象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左高山;;政治忠誠與國家認同[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年02期
2 杭聰;;國家認同、國家制度建設和國民經濟福利——兼與陳曉律教授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0年04期
3 王海峰;;塑造國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戰(zhàn)略使命[J];求索;2010年08期
4 郭忠華;;動態(tài)匹配·多元認同·雙向建構——再論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的關系[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劉森林;;焦慮、中國特性與國家認同[J];現代哲學;2012年01期
6 顏俊儒;;加強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國家認同建設論綱[J];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06期
7 宋新偉;陳占芳;;影響國家認同的因素分析及途徑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8 ;中國國家認同的歷程與制約因素[J];公安研究;2013年05期
9 趙海立;;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以馬來西亞為例[J];南洋問題研究;2013年03期
10 吳瑞財;;全球化時代的國家認同:挑戰(zhàn)與應對[J];教學與研究;2013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踐;;宗教的類型對民族國家認同的影響[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C];2014年
2 饒印莎;;大學生國家認同對其與奧運卷入的影響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3 應小萍;陳午晴;王兵;王俊秀;楊宜音;;國家認同和體育觀念關系初探[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4 雷琳;;公民意識與國家認同:西北邊疆執(zhí)政安全理念構設[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南長森;;西北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市場化運作與國家認同研究[A];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C];2012年
6 劉新利;;試論電視與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的建構[A];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C];2012年
7 李宜強;;對區(qū)域一體化文化認同的研究:以法國與歐盟為例[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19次年會暨外國經濟學說與國內外經濟發(fā)展新格局(會議文集)[C];2011年
8 韋磐石;趙燕;張翔;;苗族、布依族青少年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及其影響因素[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9 劉永松;Michael H.S.Lam;Beeto W.C.Leung;;國家認同與北京奧運會:大陸,臺灣和香港三地學生的回應(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奧運精神與世界和諧”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張東寧;;國際視角下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與中國社會發(fā)展[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左高山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認同的基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劉力達;法國:國家認同大討論解決了什么問題[N];中國民族報;2010年
3 馮紹雷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qū)發(fā)展研究院院長 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難以抉擇:多重因素影響下的俄羅斯國家認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李禹階 向中銀;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中的國家認同觀念[N];光明日報;2011年
5 劉力達;法國移民與國家認同部“立與廢”的糾結[N];中國民族報;2011年
6 韓震 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化時代的國家認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王立新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美國的國家認同及面臨的挑戰(zhàn)[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中國文化走出去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 韓震;中國夢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N];北京日報;2013年
9 云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zhí)筆 王超品 楊榮華;中國夢與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N];云南日報;2014年
10 于福堅;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N];中國民族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向東;文化多元語境下的國家認同建構[D];吉林大學;2015年
2 郭艷;全球化語境下的國家認同[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皓;軟傳播對國家認同影響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2 陳晶;11至20歲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及其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常軒;湘西進城務工苗族農民的國家認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4 馬海莉;西藏地區(qū)藏族高中生國家認同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3年
5 曹婭;國家認同影響因素比較分析[D];廈門大學;2014年
6 夏寧波;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變遷中的農民國家認同[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7 王子愿;新中國的政治儀式與國家認同的實現(1949-1956)[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8 魏新;中華民族共同利益視角下臺海兩岸國家認同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4年
9 李寶林;我國當代大學生國家認同培養(yǎng)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4年
10 閆苗;云南藏區(qū)藏族的國家認同研究[D];云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0059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005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