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儀式與族群關系表達——基于黔西北苗族族群“解簸箕”儀式的思考

發(fā)布時間:2018-05-24 19:30

  本文選題:“解簸箕”儀式 + 族群關系; 參考:《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06期


【摘要】:"解簸箕"儀式是黔西北苗族族群喪葬祭儀的延續(xù)與重演,儀式中處置的并不是死者的遺體本身,而是死者尸體的代用品和象征物。作為表現(xiàn)族群核心文化的儀式,其儀式形式與儀式目標是族群際遇下的結果,把理解黔西北苗族族群文化放在歷史境遇的族群關系上來考察是理解黔西北苗族族群"解簸箕"儀式的新視角。
[Abstract]:The ceremony of "dissolving dustpan" is a continuation and replay of the funeral ceremony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in northwest Guizhou. What is dealt with in the ceremony is not the dead body itself, but the substitute and symbol of the dead body. As the ceremony that expresses the core culture of the ethnic group, its ritual form and ritual goal are the result of the ethnic group's fate. It is a new angle of view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Miao ethnic groups in Northwest Guizhou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thnic group relationship of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
【基金】:201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苗族川滇黔方言區(qū)‘解簸箕’儀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批準號:10BMZ029)
【分類號】:C95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蔣立松;略論西南民族關系的三重結構[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國炎;;論弱勢語言生存的基本要素[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2 趙平略;貴州土家族族源探討[J];貴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楊斌;清代前期貴州人口的分布變遷[J];貴州社會科學;1999年01期

4 楊殿斛;論侗族大歌音樂傳承[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3年02期

5 楊載田;湘西洪江古商城的歷史地理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6 任家武,李嚴斌,歐陽澤生,史庭堅;湖南苗族體質人類學研究[J];解剖學雜志;1996年01期

7 杜芳娟,熊康寧;貴州喀斯特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風格的旅游開發(fā)[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8 余躍生,何學華,任光祥;貴州四個民族耳垂群體遺傳學初步研究[J];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2000年01期

9 余躍生;陸玉炯;羅載剛;戎聚全;邱祥智;莫永安;;貴州王卡苗族體質人類學研究[J];人類學學報;2007年01期

10 王文光,龍曉燕;中國西南民族關系研究散論之二[J];思想戰(zhàn)線;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范波;;試論布依族社會的文化傳承特征[A];布依學研究(之七)——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楊宇振;中國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2 申卉芪;論苗族傳統(tǒng)服飾圖案的現(xiàn)代應用[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付春;民族權利與國家整合[D];復旦大學;2005年

4 廖君湘;南部侗族傳統(tǒng)文化特點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志英;黔東南南侗地區(qū)侗族村寨聚落形態(tài)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2年

2 張衢;湘西沅水流域城市起源與發(fā)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羅用頻;南盤江的故事[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尹正安;火光里的教育[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楊洋;貴州天龍鎮(zhèn)屯堡社區(qū)青年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孫偉;生態(tài)視野·黔東南州山區(qū)聚落與城鎮(zhèn)發(fā)展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7 周振倫;黔東南地區(qū)侗族村寨及建筑形態(tài)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8 王曼;清末民國時期黔西北苗族地區(qū)的文化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胡潔娜;仡佬族審美意識研究[D];貴州大學;2006年

10 劉靜;咸同年間云貴地區(qū)民族關系簡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吳雪梅;;清代民族邊緣地區(qū)宗族組織的形成與鄉(xiāng)村社會轉型——以鄂西南土家族為中心的考察[J];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2 謝維揚;先秦時期中原周邊地區(qū)國家化進程的三種模式(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3 范可;"再地方化"與象征資本——一個閩南回族社區(qū)近年來的若干建筑表現(xiàn)[J];開放時代;2005年02期

4 高清海,張海東;社會國家化與國家社會化——從人的本性看國家與社會的關系[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1期

5 金炳鎬,青覺;論民族關系理論體系[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典恩;;中文語境里“民族”與“族群”混淆原因解析[J];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2 劉道超;;族群互動中的文化自覺——以廣西客家族群關系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3 胡明文;;田野中的族群與族群關系的演變——江西“兩江”畬族移民村落比較研究[J];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09年00期

4 廖楊;覃衛(wèi)國;;關于族群關系、民族關系與社會關系的關系[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03期

5 應超;田敏;;試論城市散雜居回族的族群認同和族群關系——以九江市回族為例[J];理論月刊;2008年03期

6 徐杰舜;梁冬平;;平話人與客家人比較研究——以廣西為例[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7 陳心林;;族際通婚與族群關系——潭溪土家族的實證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8 麻三山;;族群·情感·和諧社會構建探討[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嚴雪晴;;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廣州市族群關系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10 祝方林;;群體事件對族群意識、族群關系的影響——以W事件為個案[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馬戎;;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社會發(fā)展與文明對話”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劉大可;;族群認同與族群符號——贛閩粵臺客家族群的田野調查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2集)[C];2007年

4 馬戎;;理解21世紀族群關系的新思路(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周建新;;跨國民族“和平跨居”模式再討論——以中國南方與大陸東南亞跨國民族地區(qū)為例[A];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6 曾少聰;汪鯨;;東南亞華僑華人與居住國的政治關系——以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為例[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7 趙阿平;;肅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學研究在黑龍江流域文明發(fā)展中的地位[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李銥涵;王明珂的貢獻與不足[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郝時遠;中國民族區(qū)域自治不能改為“民族文化自治”[N];中國民族報;2011年

3 蒼銘;文化差異一定是文明沖突的潛在因素嗎[N];中國民族報;2011年

4 袁同凱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廣西融水苗族民族認同的變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熊彥清邋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 馬戎;“文化化”民族關系[N];中華讀書報;2007年

6 馬戎;調整全體國民的“民族”意識定位[N];中國民族報;2011年

7 閔克;“藏彝走廊族群認同及社會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8 中新社記者 禾木 尹丹丹 章新新;莊重自強 冷靜理性[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9 彭武麟;中國近代民族關系史:民族問題研究的歷史表述與現(xiàn)實關照[N];中國民族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然;當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動與族際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2 王菊;從“他者敘述”到“自我建構”[D];四川大學;2007年

3 關丙勝;族群的演進博弈:中國圖瓦人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4 邱興旺;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族群認同與宗教認同[D];上海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農圣;一個廣西圩鎮(zhèn)的興起發(fā)展與族群關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瑩;新馬族群政策及其對族群關系影響的比較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3 王軻;民族交錯帶城鎮(zhèn)—族群系統(tǒng)演化過程響應[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程程;馬來西亞“\荺悄鍶恰弊迦褐慫ィ閡桓齷俗迦盒慫サ鈉羰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5 金麗楠;多民族村落族群關系演變研究[D];青海民族大學;2012年

6 李國太;現(xiàn)代化語境下散居族裔的文化建構與身份重塑[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7 黎涓銘;散雜居白族的身份建構[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8 丁香;哈歐人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9 黃詞;田野中的族群性表達[D];湖北民族學院;2012年

10 盧陽凌冰;我國跨境少數(shù)民族的身份認同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93027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93027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bdb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