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西北民族走廊的思考
本文選題:民族走廊 + 民族遷徙; 參考:《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摘要】: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闡述"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的同時,提出了關(guān)于"民族走廊"的理論,指出西北地區(qū)還有一條走廊,從甘肅沿絲綢之路到新疆。西北民族走廊以祁連山北麓的河西走廊為主干道,南北有兩條平行的輔道,還有與之交叉的南北通道。圍繞西北民族走廊,歷史上有氐羌、匈奴、鮮卑、漢、藏、蒙古、回紇等民族頻繁進出,在此長期交往,并出現(xiàn)了土族、撒拉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定居于此的民族。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中國的主要宗教也在此傳播會合。西北民族走廊地區(qū)的歷史演變,又與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區(qū)緊密相關(guān),而且在歷史上多次影響全國。今天這一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和民族關(guān)系的發(fā)展又具有自己的許多特點。研究西北民族走廊的歷史和現(xiàn)狀,對于民族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Abstract]:While expounding the theory of "the pluralistic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1980s, Mr Fei Xiaotong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national corridor", pointing out that there is a corridor from Gansu to Xinjiang along the Silk Road. The Northwest National Corridor takes the Hexi Corridor at the northern foo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as the main road. Around the Northwest ethnic Corridor, in history there are Diqiang, Xiangnu, Xianbei, Han, Tibet, Mongolia, Huihe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in and out frequently, in this long-term exchange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Turkish, Sala, Dongxiang, security, Yugur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settled here. Han Buddhism, Tibetan Buddhism, Taoism, Islam and other major Chinese religions also converged her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west ethnic Corrid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ibet, Xinjiang and Mongolia, and has influenced the whole country many times in history. Toda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is reg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Northwest ethnic Corridor.
【作者單位】: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星星;論“民族走廊”及“二縱三橫”的格局[J];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03期
2 費孝通;;談深入開展民族調(diào)查問題[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
3 秦永章;;試議“西北民族走廊”的范圍和地理特點[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又專;吳丹妮;;各為其功 篳路藍縷——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2 陳煒;許瑩;;近十年來中國民族走廊有關(guān)問題研究述評[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3 李永忠;;淺析費孝通“多元一體”理論與中華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4 謝麗霞;王逍;;淺析中國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5 施云;;近代反侵略戰(zhàn)爭中的民族意識覺醒與中華民族團結(jié)[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6 李聯(lián);;清初統(tǒng)治者民族心理探求[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馬戎;關(guān)于民族研究的幾個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8 馬戎;論中國的民族社會學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9 馬戎;理解民族關(guān)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10 馬戎;;“差序格局”——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jié)構(gòu)和中國人行為的解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阿平;;肅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學研究在黑龍江流域文明發(fā)展中的地位[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錢毅;杜凡丁;;中國西南地區(qū)的碉樓建筑芻議[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chǎn)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周大鳴;;僑胞與族群邊界的維持(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劉希;;法律:一種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文化——我國民族民間文化法律保護諸問題的法律人類學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5 石碩;;藏彝走廊:一個獨具價值的民族區(qū)域——談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與區(qū)域[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6 林家有;;論孫中山的大中華思想[A];“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華民族振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黃向春;;“閩越”概念與福建地域文化研究[A];閩越文化研究——閩越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雷彎山;;數(shù)字化時代畬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實踐理性合理化[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9 王飛;;文化多元與人權(quán)普適——以和諧社會語境之民族習慣法的發(fā)展引導為例[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10 馬戎;;理解民族關(guān)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2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jīng)濟調(diào)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4 賀琳凱;新中國民族關(guān)系與民族政策的互動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5 王偉;索倫鄂溫克宗教信仰:儀式、象征與解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guān)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豆海鋒;長江中游地區(qū)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呂韶鈞;舞龍習俗與民族文化認同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10 姜南;云南諸葛亮南征傳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艷雁;達斡爾族舞蹈的流變與傳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藍韶昱;中越邊境土司社會互動與認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覃志鵬;廣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慶典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包國娟;從城鎮(zhèn)化過程中居住格局的變化看民族關(guān)系[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石麗麗;儒家“五倫”思想與中國伊斯蘭“五典”思想的比較[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王春榮;U廝Up政權(quán)民族關(guān)系初探[D];煙臺大學;2010年
7 李尚奎;133團九連維吾爾族文化變遷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8 黃明波;方言電視·地域文化·涉臺傳播[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方娟;少數(shù)民族藝術(shù)在幼兒教育中的傳承[D];云南大學;2010年
10 趙瀛;市場化過程中企業(yè)員工認同特征的變動與繼承[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紹明;;費孝通論藏彝走廊[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李星星;論“民族走廊”及“二縱三橫”的格局[J];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03期
3 費孝通;;談深入開展民族調(diào)查問題[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
4 費孝通;;關(guān)于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01期
5 費孝通;民族社會學調(diào)查的嘗試[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國先;;論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兼說“民族文化保護”的認識論問題[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2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申報評定暫行辦法[J];內(nèi)蒙古政報;2006年12期
3 白珍;張世均;;基諾族民族文化傳承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08期
4 楊青;;淺談《中國少數(shù)民族簡史叢書》修訂本的新意與不足[J];新疆社會科學;2011年01期
5 王秀英;土家民族文化的瑰寶[J];中國婦運;1999年01期
6 青覺,謝廣民;邊疆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fā)與興邊富民[J];寧夏社會科學;2001年06期
7 木子;全國民族文化宣傳工作座談會在廣州召開[J];中國民族;2001年03期
8 李晉有;以“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 把民族文化宣傳工作不斷推向前進[J];中國民族;2001年04期
9 姚順增;怒江水電開發(fā)與民族文化的保護繁榮[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10 高娃;;民族地區(qū)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思考[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雷伏勤;;畬族文化與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初探[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2 宋蜀華;;賀信[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2003年
3 鄭守江;;孜孜以求,追溯民族文化之源——聞一多的神話研究[A];聞一多研究集刊(紀念聞一多誕辰100周年)[C];2004年
4 晏曉婧;曹曉凡;;三江并流區(qū)民族文化對生態(tài)保護的作用探討[A];林業(yè)、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shè)研究——2004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四冊)[C];2004年
5 安金黎;;黔西南旅游應(yīng)選擇布依族文化打造品牌[A];布依學研究(之八)——貴州省布依學會布依文化與旅游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羅正副;;民族文化的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云”儀式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7 徐發(fā)蒼;;試論三江并流地區(qū)的民族文化保護[A];云龍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8 袁少芬;;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fā)與經(jīng)濟互動——來自京島的報告[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夏雅琴;;擯棄還是保留——淺談漢譯英中如何保留民族文化[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10 李緒堂;高潔;;民族的復興 精神的傳承[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之七——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洋;56個民族服飾展進大學校園[N];北京日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蒲美玲 汪繼武;用世界眼光審視民族文化[N];云南日報;2005年
3 金星華;保護發(fā)展民族文化 促進和諧文化建設(shè)[N];中國民族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黎平縣:民族文化講課堂將全面展開[N];貴州民族報;2006年
5 本報通訊員 李英;土左旗推進民族文化大旗建設(shè)步伐[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7年
6 記者 劉為民;福貢找準結(jié)合點培植特色產(chǎn)業(yè)[N];云南日報;2006年
7 儲波;加快文化發(fā)展建設(shè)民族文化大區(qū)[N];中國企業(yè)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盧彬 楊寧筠;民族文化是時尚創(chuàng)新的源泉[N];南寧日報;2010年
9 記者 陳文 何晨曦;空氣可以賣 民族文化“香”[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王璇邋通訊員 劉秋明 陸澤英;采茶戲:聲揚舞美壯家歡[N];南寧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2 余曉慧;世界歷史語境中的文化認同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3 姚登權(quán);全球化與民族文化[D];復旦大學;2004年
4 李云霞;錫伯族文化探微[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闞軍;西南地區(qū)三個區(qū)域文化傳承類型與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D];西南大學;2010年
6 楊文忠;滇西北基于民族文化的自然保護模式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7 許青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chǔ)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8 劉佐艷;語義的模糊性與民族文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9 李臣玲;丹噶爾藏人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10 魏海香;論作為現(xiàn)象、進程與趨勢的文化全球化[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春山;多元文化背景下課程文化建構(gòu)的個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陳志紅;從原生態(tài)民歌的流行看中國民歌發(fā)展新趨向[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麥麗開木·努爾;特色企業(yè)文化對提升新疆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影響[D];新疆大學;2009年
4 伍雄武;論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D];云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周東紅;景觀雕塑及其環(huán)境的藝術(shù)形態(tài)[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6 春紅;科爾沁敘事民歌中的漢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皮海兵;論賽義德的民族文化觀[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馬寧;羌族社會的人生禮儀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5年
9 龍泉良;多元文化背景中湘西苗族小學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佟盟;民族文化資源與中國動畫傳播[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266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92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