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赫哲族為例分析檔案與民族文化傳承之關聯(lián)
本文選題:民族文化 + 赫哲族 ; 參考:《蘭臺世界》2012年05期
【摘要】:赫哲族檔案,是赫哲族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真實記錄,也是集體勞動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民族元素、文化內涵和知識信息資源。發(fā)展赫哲族檔案事業(yè),有助于推動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
[Abstract]:The archives of the Hezhen nationality are the true records formed in the social practice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llective labor wisdom. They are also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country, and contain extremely rich national elemen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ves of the Hezhen nationality help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作者單位】: 牡丹江師范學院圖書館;
【分類號】:G275;C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J];;年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尤利軍;;團結奮斗30載赫哲鄉(xiāng)村展新顏[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黑龍江省民族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盧范植;;黑龍江省民族研究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會工作報告[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黑龍江省民族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董建民;;改革開放30年民族工作譜新篇[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黑龍江省民族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朱子玉;溫輝;;改革開放30年鄂倫春族發(fā)展成就[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黑龍江省民族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福國;孫玉華:赫哲人的驕傲[N];中國婦女報;2008年
2 記者 賈輝;建設好赫哲族新村 富裕一方人民[N];黑龍江日報;2009年
3 丁友 王立峰 記者 高永強;赫哲族建政五十年[N];黑龍江日報;2006年
4 李寅;對赫哲族的發(fā)展,今年我沒有提案[N];中國民族報;2007年
5 記者 常璐、鄒勇;我國人口最少民族赫哲族慶�;鶎余l(xiāng)級政權建立50周年[N];人民日報;2006年
6 記者 孫明君;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好赫哲族新村[N];佳木斯日報;2008年
7 記者 孫明君;中國赫哲族第八屆烏日貢大會盛裝開幕[N];佳木斯日報;2009年
8 丁友 尤建宏;促進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05年
9 封將;對口幫扶改善同江百姓生活質量[N];中國民族報;2003年
10 郭秀蔚 吳江;敖其灣赫哲族旅游區(qū)開園[N];黑龍江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鄭瑞濤;羌族文化的傳承與嬗變[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付水晶;赫哲族魚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張麗;民族福利政策對赫哲族國家認同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 柳井術;新時期赫哲族聚居地區(qū)社會發(fā)展研究報告[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劉春學;清代赫哲族屯田戍邊及其社會變遷[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景元霞;赫哲族植物利用傳統(tǒng)知識與植物資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6 艾瑜;族際通婚的背景及后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劉帥;黑龍江下游通古斯語族薩滿教信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 溫靜文;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城市散居回民傳統(tǒng)文化認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223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92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