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蒙交界地帶的文化爭鋒、互動與超越——以貴德觀音像到中華福運輪的話語變遷為視角
本文選題:漢藏蒙交界地帶 + 文化爭鋒; 參考:《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摘要】: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接壤地區(qū)是多族群雜居、多宗教并存、生計方式多元的多民族文化交界地帶,大致處于甘、青、藏、新、川幾省的交匯區(qū),以現(xiàn)代行政區(qū)劃下的青海為主體省份。文章以漢藏蒙交界地帶黃河上游的漢儒"文化孤島"貴德為田野點,通過國家在場下貴德文化符號的建構、文化符號在宗教信仰秩序中的變動,分析文化邊界地帶多元共生的文化形貌,探討多民族地區(qū)文化爭鋒、互動與超越的一般性規(guī)律。
[Abstract]:The border area between nomadic culture in the north and farming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is a multi-ethnic, multi-religious,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border zone, which is roughly loc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Gansu, Qinghai, Tibet, New and Sichuan provinces. Under the moder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Qinghai as the main province. This paper takes the cultural island of Han Confucianism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border area of Han, Tibet and Mongolia as the field poin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symbol of the country in the field, the change of the cultural symbol in the order of religious belie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appearance of pluralistic symbiosis in the cultural boundary zone, and probes into the general rules of cultural contention, interaction and transcendence in multi-ethnic areas.
【作者單位】: 青海民族大學社會科學管理處;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藏漢蒙邊緣地區(qū)的宗教信仰與社會秩序研究”(12CMA017) 教育部2013年度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甘青地區(qū)多元宗教與和諧秩序構建研究”(NCET-13-0876) 青海民族大學“青藏高原民族區(qū)域發(fā)展與社會管理學科團隊”項目
【分類號】:C91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黃美燕;;經藏與轉輪藏的創(chuàng)始及其發(fā)展源流辨析[J];東方博物;2006年02期
2 鄭萍;;青海貴德 “南海觀音像”落成記[J];雕塑;2010年06期
3 賈寧;董建中;;“青海學”芻議[J];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4 高丙中;;一座博物館—廟宇建筑的民族志——論成為政治藝術的雙名制[J];社會學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永剛;;古代會盟中的儀式是構建和諧社會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間會盟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2 陳君;;審美人類學視野下的文化展演——以浙東楚門鐵梗游行為個案[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3 郭娟娟;;“白蛇傳文化”的人類學解讀[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4 鄧春豐;;傅相祠廟會與鄉(xiāng)村社會的精神生活[J];滄桑;2008年03期
5 何秀麗;;于田維吾爾族“居宛托依”的教育人類學解讀[J];昌吉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楊婷婷;;身體認知體系下的潔凈觀——回族“遜奈”儀式的象征人類學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7 劉國銘,劉治修;從文化視角看宗教的政治問題——以先進文化抵御敵對勢力的宗教滲透[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尕藏加;;民間信仰與村落文明——以藏區(qū)神山崇拜為例[J];中國藏學;2011年04期
9 艾蔭范;;南國巫教與《老子》和浪漫文學源流——《詩·陳風·宛丘》情字發(fā)覆[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程秋君;;技術的性別維度審視[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劉大可;;女性與福建民間信仰——文獻記載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研究[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阿拉坦寶力格;;祭祀游藝的人類學研究——以蒙古族祭敖包為例[A];中國·內蒙古第三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翟鵬玉;;左右江流域“那”文化生態(tài)審美資本的歷史運演及其對廣西和諧社會建構的作用[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楊清媚;;“離”與“守”:村落人際關系網絡中的權力關系[A];人類學與鄉(xiāng)土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2005卷[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劉雯;番瑤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偉;索倫鄂溫克宗教信仰:儀式、象征與解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佟金玲;司法儀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鄧樺;云南文山藍靛瑤“度戒”儀式教育過程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龔茂富;青城派武術生存現(xiàn)狀及傳播方式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7 楊文法;熱貢賽姆耘宗教信仰類型與功能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陳剛;唐前蓬萊神話流變考[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曉舒;湖北紅安張家灣舞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程安霞;“走”出來的“親戚”[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高丙中;民間的儀式與國家的在場[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本文編號:19191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919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