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與冰:湖南維吾爾族伊斯蘭文化認同研究——以湖南桃源楓樹回維村為例
本文選題:維吾爾族 + 伊斯蘭文化 ; 參考:《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摘要】:湖南桃源楓樹鄉(xiāng)作為中國維吾爾族的"第二故鄉(xiāng)",伊斯蘭文化呈現出大力復興與迅速衰落并存的矛盾格局:在村民"集體記憶"、民族優(yōu)惠政策和民族精英的主觀建構三者不斷作用下,該地維吾爾族文化出現了大力復興的現象;但同時由于生產方式轉變導致的涵化與現代化使該地維吾爾族文化又呈現迅速衰落的態(tài)勢。楓樹維吾爾族文化呈現出的這一矛盾狀況體現了全球化進程中民族文化解構與重構的必然,反映出在"文化超市"中民族文化既強化自身的特色,又與其他文化共同繁榮與發(fā)展的必然。
[Abstract]:Taoyuan Fengshu Township in Hunan Province, as the "second hometown" of Chinese Uygur people, Islamic culture presents a contradictory pattern of vigorous rejuvenation and rapid decline: collective memory of villagers,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ethnic groups and subjective state of the national elite. Under the constant action of the three, The Uygur culture in this area has been vigorously rejuvenate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accultu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Uygur culture du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 have led to the rapid decline of the Uygur culture. This contradiction of Maple Tree Uygur culture reflects the necessity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reflects that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cultural supermarket" not only strengthen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with other cultures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evitable.
【作者單位】: 湖南省農村居民社會化發(fā)展研究基地;湖南文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委托課題“湖南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課題編號:11JD52) 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武陵山經濟協(xié)作區(q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課題編號:12YJA710034) 湖南省教育廳課題“連片特困地區(qū)脫貧戰(zhàn)略與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編號:12C0825)
【分類號】:C91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唐胡浩;;民間宗教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及其功能辨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王沛;胡發(fā)穩(wěn);;民族文化認同:內涵與結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3 鄭宇;;集體記憶的構建與演化——箐口村哈尼族“集體失憶”的闡釋[J];思想戰(zhàn)線;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識·遺產資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2 洪九來;;在場與追憶——《東方雜志》建構“辛亥革命”話語的歷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3 劉偉;張佩佩;;南京國民政府國慶紀念中的辛亥記憶[J];安徽史學;2011年03期
4 華智亞;;族譜、民俗生活與村民的記憶——對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曾納;;囚禁的枷鎖還是放飛的自由——論托妮·莫里森《天堂》中的記憶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6 葉展;;從集體記憶的角度解讀《六月慶典》中的父子關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9期
7 陳華;潘浪;;當代古巴華僑的家國觀與文化觀——基于黃寶世書信的解讀[J];八桂僑刊;2011年03期
8 李金發(fā);;淺議彝族宗教文獻《指路經》的文化內涵[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潘海波;;城市化進程中的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以西寧市城北區(qū)廿里鋪鎮(zhèn)莫家泉灣村為例[J];才智;2011年12期
10 劉良;;建國記憶與政黨認同:關系及其限度[J];長白學刊;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珂;吳斐瓊;;現代虛擬港與集體記憶強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的另類嘗試[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劉敏;;村落儀式的傳承與嬗變——可邑村阿細跳月的傳播現象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張?zhí)抑?;存在的幾副面孔——從《入梅叢書》看1990年代以來中國詩歌的語言與現實[A];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羅正副;;民族文化的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云”儀式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5 田興國;;水滸忠┕壅逡閇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6 黃啟峰;;地景 記憶 權力——郭松h∷檔奶ū筆樾囪芯縖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孟君;;集體記憶的多副面孔——論“文革”的電影城市空間形態(tài)[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陳宇;盧斌;裴凡偉;;保護連續(xù)的城市記憶條碼——以天津市小白樓五號地規(guī)劃設計為例[A];規(guī)劃創(chuàng)新:2010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曹珊;段進宇;侯碩;邢曉娟;;城市記憶度評測——以北京中軸線研究為例[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10 竇鵬;;“陜甘寧邊區(qū)紅色記憶數據庫”建設方略[A];西北地區(qū)圖書館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艾娟;知青集體記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馬京;云南興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變遷[D];云南大學;2010年
3 陶宇;單位制變遷背景下的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4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呂韶鈞;舞龍習俗與民族文化認同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6 楊子;家園的蹤跡:全球化上海的劇場與藝術空間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謝冰雪;擴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傳統(tǒng)民間組織沙尼調查[D];蘭州大學;2011年
8 劉麗麗;李自成傳說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程森;明清民國時期直豫晉魯交界地區(qū)地域互動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崔鴻飛;從民間藝術到文化遺產[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鵬;太湖新城南泉古鎮(zhèn)競合模式下的再生策略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2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體記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吉方;原真性視角下的周新古鎮(zhèn)保護研究[D];江南大學;2011年
4 王柳潤;觀看羌歷年[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5 胡光偉;流散:找尋適意的家居[D];西北大學;2011年
6 楊陽;《仁慈》中人物自卑心理解讀[D];河南大學;2011年
7 張靈;社會身份:關于社會記憶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申琳;論20世紀西方油畫中愛情題材的表現[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9 謝文興;城市更新中的歷史街區(qū)[D];南京大學;2011年
10 袁潔;革命·消費·認同——當代中國紅色文化的政治學分析[D];南京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胡浩;;交融與傳承:緊密型民間宗教信仰體系的建構——對三家臺蒙古族村的歷史人類學考察[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2 趙偉;文化認同是民族融合的先決條件[J];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3 鄭宇;;哈尼族宗教組織與雙重性社會結構——以箐口村“摩匹—咪谷”為例[J];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4 陳慶德;人類學中的觀察與理論預設[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1期
5 林國平;;民間宗教的復興與當代中國社會——以福建為研究中心[J];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04期
6 鄭雪,王磊;中國留學生的文化認同、社會取向與主觀幸福感[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年01期
7 趙世林;陳為智;;文化認同與邊疆民族地區(qū)和諧社會的構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06期
8 孫衛(wèi)衛(wèi);文化:意義的出場和敞開[J];學術交流;2004年03期
9 季中揚;;當代文化認同的思維誤區(qū)[J];學術論壇;2008年08期
10 鄭英杰;譚必友;;原始宗教歷史演變的文化選擇——以湘西少數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為例[J];學術月刊;2009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侯紅良;壯漢文化認同與壯族文化品性[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明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穆斯林民族現代化進程[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郭春霞;;論回族商業(yè)倫理[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05期
3 ;寧夏人民出版社新出回族、伊斯蘭文化圖書書目(一)[J];回族研究;2000年04期
4 李興華;;淺淡回族文化[J];回族研究;2007年04期
5 蘇曉紅;;試論回族婦女的蓋頭文化及其社會功能[J];西安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6 李安輝;;論民族文化視域下和諧回族社區(qū)的構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寧夏人民出版社新出回族、伊斯蘭文化圖書書目(二)[J];回族研究;2000年04期
8 郭穎;;淺析新疆回族婦女觀的變遷[J];長沙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9 陳育寧;湯曉芳;;《中國回族文物》導論[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彭樹智;回族的文明交往特征——李健彪《執(zhí)著歲月——回族史與伊斯蘭文化》序[J];回族研究;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建新;;民族宗教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拓展[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2 楊有賢;;回族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及其特征散論[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3 王建平;;全球化形勢下回族社會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4 姚繼德;;回族學學科體系芻論[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沙宗平;;穆斯林民族與我國西部社會:以新疆為例[A];2004年度全國世界民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6 沙宗平;;穆斯林民族與我國西部社會:以新疆為例[A];2004年度全國世界民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7 孫俊萍;楊學林;;關于西北回族拱北研究的幾個問題[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8 馬壽榮;;都市回族社區(qū)的文化變遷——以昆明市順城街回族社區(qū)為例[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王鋒;;當代回族文化的走向:在民族性和開放性之間[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王宇潔;;當代蕃坊:現狀與未來[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白友濤;構建開放型回族文化新模式[N];中國民族報;2006年
2 本報實習記者 周麗紅;牛街一街一世界[N];西部時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馬敏 高珊;中華回鄉(xiāng)文化園展現一個民族的歷史風情[N];華興時報;2006年
4 肖俊仁;科學發(fā)展時不我待 共建和諧義不容辭[N];民族日報;2008年
5 北京大學教授 鄭也夫;警惕大人對“小人”的賄賂[N];南方周末;2009年
6 本報記者 馬麗;同行善舉,和諧共生[N];中國民族報;2009年
7 張東偉;“和”——這里的故事叫團結[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8 記者 楊樺;古爾邦節(jié)招待會在京舉行[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9 市民委;保障民族平等權利 促進民族和諧發(fā)展[N];沈陽日報;2008年
10 趙蔓 楊景;市回族文化研究會成立[N];天水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安定明;西寧東關回族社區(qū)的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2 馬洪偉;三亞回族社區(qū)的伊斯蘭文化與社會生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虎麗平;當代云南穆斯林女學的文化傳承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 侯豫新;新疆瑪納斯縣涼州戶鎮(zhèn)莊浪戶村回族消費文化研究[D];石河子大學;2008年
3 依達亞提·亞尼塔克;新疆回族拱北文化研究[D];新疆大學;2012年
4 羅昊文;陜西省回族散居區(qū)城市阿訇角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陳碧;民族、宗教與身份認同[D];廈門大學;2007年
6 馬生福;現代化背景下農村撒拉族的宗教生活[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董錦霞;東鄉(xiāng)族女性宗教生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8 范杰;臨夏市回漢民族關系現狀調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9 白浩然;保安三莊漢族移民文化變遷[D];蘭州大學;2009年
10 馬秀萍;伊犁地區(qū)清泉村東鄉(xiāng)族移民的文化變遷[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907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89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