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空間與遷移:柴達木地區(qū)四次規(guī)模性族群入遷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8-05-14 18:27

  本文選題:空間 + 族群遷移; 參考:《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4世紀的吐谷渾、16至17世紀的土默特與和碩特蒙古人、1930年代的哈薩克人以及1950年代以來河湟農(nóng)業(yè)區(qū)的移民規(guī)模性入遷青海柴達木地區(qū),使其成為不同歷史時期吸引遠來族群的接納地?疾焖拇瓮恢赶虻倪w移后發(fā)現(xiàn):只要有足夠的空間,由外而里的規(guī)模性入遷是歷史之常數(shù),其引發(fā)的與先居族群之間的接觸、競爭、矛盾乃至沖突也在所難免。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族群間必定趨向理解與對話,使區(qū)域資源重新得以配置和共享,并最終實現(xiàn)族群之間文明的互動。
[Abstract]:Tumert and Heshuote Mongolians from the 4th century to the 17th century and the Kazakh people in the 1930s and the Hehuang agricultural areas since the 1950s migrated to Qaidam region of Qinghai Province. To make it a place to attract distant ethnic group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t is found that as long as there is enough space, the scale migration from outside to inside is a constant of history, and the contact, competition, contradiction and even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inhabitant are unavoidabl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inter-ethnic groups must tend to understand and dialogue, so that regional resources can be reallocated and shared, and finally the interaction of civilizations among ethnic groups will be realized.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青海大學;
【基金】:2013年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博士點建設學術研究資助項目《青海哈薩克族社會變遷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C91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李林,王振宇,秦寧生,李棟梁,朱西德,汪青春;近1100年來柴達木盆地干濕氣候演變特征及趨勢預測[J];高原氣象;2005年03期

2 湯惠生;;青藏高原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初期的考古學文化及經(jīng)濟形態(tài)[J];考古學報;2011年04期

3 周偉洲 ,黃顥;白蘭考[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4 許新國;;試論夏塔圖吐蕃棺板畫的源流[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周偉洲;;青海都蘭暨柴達木盆地東南沿墓葬主民族系屬研究[J];史學集刊;2013年06期

6 關丙勝;;柴達木地區(qū)鄉(xiāng)村人口的基本特征分析[J];西北人口;2008年03期

7 石德生;;三江源生態(tài)移民的生活狀況與社會適應——以格爾木市長江源生態(tài)移民點為例[J];西藏研究;2008年04期

8 黃慰文;青藏高原的早期人類活動[J];中國西藏(中文版);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少虎;;歷代屯墾績效對民國新疆的中華民族認同影響研究[J];保山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2 李宏偉;佟訓舟;;拉鐵摩爾的“中國情結(jié)”[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3 李宏偉;佟訓舟;;從特納到拉鐵摩爾——邊疆史研究的發(fā)展[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4 特力更;張驍;;旅游經(jīng)濟對少數(shù)民族游牧文化的影響分析——以蒙古族游牧文化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10期

5 ;渝中區(qū):向“內(nèi)陸香港”挺進[J];重慶與世界;2012年01期

6 羅佳;;清代西域地名的功能初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孫麗萍;王文奇;孫興杰;;“東北亞區(qū)域秩序研究”筆談[J];東北亞論壇;2012年04期

8 呂紅亮;;“穹廬”與“拂廬”——青海郭里木吐蕃墓棺板畫氈帳圖像試析[J];敦煌學輯刊;2011年03期

9 葛兆光;;邊關何處?——19、20世紀之交日本“滿蒙回藏鮮”之學的興起及其背景[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李崇輝;;北方森林——游牧民族美術的教育與傳播探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瑞波;袁玉江;魏文壽;喻樹龍;尚華明;王麗麗;陳峰;;樹輪記錄西藏東部過去400a秋冬季平均最低氣溫[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應對氣候變化分會場——人類發(fā)展的永恒主題論文集[C];2010年

2 王銘銘;;民族地區(qū)人類學研究的方法與課題[A];邊疆發(fā)展中國論壇文集(2010)·發(fā)展理念卷[C];2010年

3 袁劍;;清代中國的“邊疆性”及其現(xiàn)代意義[A];邊疆發(fā)展中國論壇文集(2010)·發(fā)展理念卷[C];2010年

4 徐新建;;牧耕交映:從文明的視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與農(nóng)耕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09卷[C];2009年

5 趙旭東;;從社會轉(zhuǎn)型到文化轉(zhuǎn)型——當代中國社會的特征及其轉(zhuǎn)化[A];社會轉(zhuǎn)型與文化轉(zhuǎn)型——人類學高級論壇2012卷[C];2012年

6 胡玉春;;邊緣地帶文化互動的歷史記憶——以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為例[A];論草原文化(第九輯)[C];2012年

7 王勇;;長城、寺廟與圍欄——中國/國家建構的產(chǎn)權政治學[A];全國博士生論壇“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農(nóng)村與農(nóng)民問題”論文集[C];2012年

8 黃益;;游牧與農(nóng)耕概念辨[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3年第4期[C];2013年

9 阿拉坦寶力格;;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干旱區(qū)域水資源管理的人類學思考[A];人類學與江河文明——人類學高級論壇2013卷[C];2013年

10 朱金春;;邊疆政治:主體、行為與過程[A];華西邊疆評論(1)[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叢海平;元代軍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常倩;商周至魏晉南北朝羌人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鵬;中國史學界對日本近代中國學的迎拒[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應成;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邊疆治理理論與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馮玉新;界域變動與地方社會[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伊利貴;民國時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認訴求[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魏延梅;在自覺、互動和對話中傳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張友庭;晉藩屏翰[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徐振燕;任乃強的西南圖景[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鵬;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翠;建立生態(tài)補償?shù)囊罁?jù)及其意義[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周甜;三江源生態(tài)移民的社會適應調(diào)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魏清華;黨項族史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楊曉偉;熱河駐防八旗生計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曹培;和碩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論[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7 王叢叢;世界遺產(chǎn)地居民對旅游生態(tài)移民影響的感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X;西漢河南郡軍事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劉少虎;民國時期新疆經(jīng)濟積弱對西北邊疆安全影響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1年

10 秦莉;新疆天山中部北坡頭屯河及三屯河流域樹木年輪氣候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新國;郭里木吐蕃墓葬棺版畫(上)[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04年02期

2 柳春誠,程起駿;郭里木棺板畫初展吐谷渾生活[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05年02期

3 褚俊杰;;吐蕃本教喪葬儀軌研究——敦煌古藏文寫卷P.T.1042解讀[J];中國藏學;1989年03期

4 許新國;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畫研究[J];中國藏學;2005年01期

5 邵雪梅,方修琦,劉洪濱,黃磊;柴達木東緣山地千年祁連圓柏年輪定年分析[J];地理學報;2003年01期

6 張彭熹,,張保珍,錢桂敏,李海軍,徐黎明;青海湖全新世以來古環(huán)境參數(shù)的研究[J];第四紀研究;1994年03期

7 高星;周振宇;關瑩;;青藏高原邊緣地區(qū)晚更新世人類遺存與生存模式[J];第四紀研究;2008年06期

8 胡東生,王世和;可可西里地區(qū)烏蘭烏拉湖湖泊環(huán)境變遷及古人類活動遺跡[J];干旱區(qū)地理;1994年02期

9 徐國昌,董安祥;我國西部降水量的準三年周期[J];高原氣象;1982年02期

10 秦寧生,邵雪梅,時興合,靳立亞,朱西德,汪青春;青南高原樹輪年表的建立及與氣候要素的關系[J];高原氣象;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房迎三;王富葆;湯惠生;;西藏打制石器的新材料[A];第九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馬建堂;;關于柴達木地區(qū)發(fā)展循環(huán)經(jīng)濟的幾點思考[J];攀登;2005年06期

2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劉曉平;;柴達木地區(qū)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關系的實證研究[A];21世紀數(shù)量經(jīng)濟學(第14卷)[C];2013年

2 乜建亮;麻嚴排;;柴達木地區(qū)改革開放20年成就及經(jīng)驗思考[A];改革 求實 創(chuàng)新——青海省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優(yōu)秀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我省在京召開柴達木地區(qū)循環(huán)經(jīng)濟特色優(yōu)勢產(chǎn)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審查會[N];青海日報;2008年

2 寧立銘;省農(nóng)行力助柴達木地區(qū)資源開發(fā)[N];青海日報;2007年

3 通訊員 寧立銘 記者 趙菁;省農(nóng)業(yè)銀行全力助推柴達木地區(qū)資源開發(fā)[N];青海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董梅;柴達木地區(qū)主要樹種抗旱耐鹽生理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楊文智;柴達木地區(qū)抗旱樹種繁育及造林綜合技術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8年

2 靳瑞霞;基于SD方法的柴達木地區(qū)生態(tài)經(jīng)濟損失計量研究[D];青海大學;2015年

3 譚建萍;柴達木地區(qū)枸杞施肥及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D];青海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8899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88899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bc2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