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華牧徐松石“中國認同”的三重變奏
本文選題:國家認同 + 本色教會; 參考:《廣西民族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徐松石是近代著名華牧和"壯學先驅(qū)"。在"西學東漸"背景下,"漢—壯"交融的民族情感,中華大傳統(tǒng)、嶺南小傳統(tǒng)與基督神學間的交織互動等元素,通過"知識—信仰"二元運行機制,總體促成了徐松石"中國認同"的三重變奏:早期延續(xù)家教傳統(tǒng),寄情于中華帝制往史和民國政治;居滬四十年,力推本色教會運動,希圖"依照圣經(jīng)真理,建立簇新的中國文化",護教理念與國粹主義相始終,開創(chuàng)了"以文化成"的認同范式;晚歲流居港澳美加等地,信仰日趨保守而治學日見開放,力倡神本主義"靈治之道"的同時,欣然洞見"環(huán)太平洋"族群的華裔底蘊以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辯證關(guān)系,并以之重構(gòu)了海外浪者的"民族認同"。
[Abstract]:Xu Songshi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animal husbandry and a pioneer of Zhuang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the elements of "Han Zhuang" blending national emotion, Chinese tradition, interwoven interaction between Lingnan small tradition and Christian theology, etc., through the dual operating mechanism of "knowledge and belief". In general, it contributed to the triple variation of Xu Songshi's "Chinese identity": the early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which was deeply roo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monarchy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forty years of residence in Shanghai, where he pushed forward the movement of the church of his own character, hoping that "according to the truth of the Bible," To establish a brand new Chinese culture, "the concept of nursing and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in line with national populism, and has created an identity paradigm of" making culture ". In late years living in Hong Kong, Macao,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other places, the belief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nservative and the study of learning is becoming more open. While advocating the "spiritual governance" of the God-oriented doctrine, he readily understood the Chinese heritage of the "Pacific Rim" ethnic group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pluralistic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us reconstructe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overseas waves.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guān)系學院;
【基金】:廣西民族大學政治學學科建設(shè)項目“徐松石的宗教信仰與學術(shù)發(fā)展研究”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天保;謝振治;;徐松石著作事跡編年考略(1899~1999)[J];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屈衛(wèi)丹;;瑤族文化中心漂移過程考[J];保山師專學報;2008年01期
2 曾建生;;廣東四邑方言聲母探討——兼與廣西粵語相關(guān)現(xiàn)象比較[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4年03期
3 鄭維寬;;試論明清時期廣西的文化區(qū)域及形成機制[J];河池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4 陳勃;;潮汕話底層語言中的苗瑤語遺存初探[J];嶺南文史;2011年01期
5 杜樹海;;追尋失落的記憶——泰傣民族起源研究述論[J];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6 侯紅良;;是是非非話盤古:近代以來盤古神話研究述評[J];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7 劉小云;楊天保;;楊成志和徐松石之比較:以西南民族研究為中心[J];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8 韋福安;;近代廣西西南邊疆的移民與民族經(jīng)濟文化融合——從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gòu)視閾的歷史考察[J];廣西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9 何正廷;;句町國與傣泰民族南遷的關(guān)系[J];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10 趙彥行;;南流江流域的方言文化[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何正廷;;句町國與壯泰族群南遷的關(guān)系[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學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明;《古壯字字典》方塊古壯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雷日朗;廣西龍州縣金龍鎮(zhèn)壯族啵咧藝術(shù)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2 黃庭廣;德保壯語與清邁泰語稻作詞匯比較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3 楊揚;徐松石民族學論著中的語言方法探討[D];廣西大學;2008年
4 江濤;村落共同體的延續(xù)[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5 熊曉慶;民族文化的再生與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6 王雨;清代以來龍州地區(qū)馬援崇拜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7 溫呈祥;在世俗與宗教之間—知識分子徐松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8 宋宇;徐松石與羅香林民族史學的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覃乃昌;;徐松石“地名考證法”及其對民族學的貢獻[J];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2 劉小云;楊天保;;楊成志和徐松石之比較:以西南民族研究為中心[J];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楊揚;徐松石民族學論著中的語言方法探討[D];廣西大學;2008年
2 溫呈祥;在世俗與宗教之間—知識分子徐松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宋宇;徐松石與羅香林民族史學的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8792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87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