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仫佬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發(fā)展及影響因素
本文選題:仫佬族 + 青少年 ; 參考:《廣西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隨年齡增長呈遞增趨勢。性別、父親的民族身份和母親的文化水平影響著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是否會講仫佬語和是否生活在仫佬族聚居區(qū)影響著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認同,但不影響其中華民族認同;仫佬族青少年的中華民族認同顯著高于本民族認同,且二者具有較高的正相關性。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認同顯著低于壯族青少年,但與漢族青少年沒有顯著的差異,仫佬族、壯族和漢族青少年的中華民族認同沒有顯著差異。
[Abstract]:The ethnic identity and Chinese identity of Mulao adolescents are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Gender, father's national identity and mother's cultural level affect the ethnic identity of Mulao young people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ether Mulao language can be spoken or not and whether living in the Mulao nationality area affects the ethnic identity of Mulao teenagers. The Chinese identity of Mulao yout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ir own, and there was a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The ethnic identity of Mulao adolesc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Zhuang adolescent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ulao, Zhuang and Han adolescent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inese identity between Mulao, Zhuang and Han adolescents.
【作者單位】: 河池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單位資助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廣西仫佬族民族教育與民族文化的傳承機制研究”(FMB110045)
【分類號】:C9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秦向榮;佐斌;;民族認同的心理學實證研究——11~20歲青少年民族認同的結構和狀況[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史慧穎;張慶林;范豐慧;;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3 秦向榮;高曉波;佐斌;;青少年民族認同的發(fā)展特點及影響因素[J];社會心理科學;2009年02期
4 趙燕;韋磐石;;少數民族青少年民族認同、自尊與心理健康關系[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5 萬明鋼,王亞鵬;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J];心理學報;2004年01期
6 王亞鵬;少數民族認同研究的現狀[J];心理科學進展;2002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雁軍;11—24歲藏族青少年民族認同及其發(fā)展[D];西藏大學;2011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鵬,萬明鋼;民族認同研究及其對我國民族教育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2 姜國峰;王明春;朱紅;;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認同多維模式狀況調查——以保山學院和大理學院為例[J];保山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3 吳曉雷,馮維;我國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與問題探討[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徐輝;彭秀芳;梁凌寒;;北京綜合院校藏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與思考[J];中國藏學;2011年03期
5 黃彩文;于愛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7期
6 何博;;認同的本質及其層次性[J];大理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李其榮;;尋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華僑華人的文化認同分析[J];東南亞研究;2008年05期
8 游春麗;;貴州獨立學院大學生自我認同感與主觀幸福感的分析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年08期
9 吳青海;;試析新疆加強對中華民族認同的意義[J];福建黨史月刊;2011年06期
10 孫杰遠;范良辰;;京族獨弦琴文化及教育價值[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孫麗璐;鄭涌;;回族農民工文化適應的投射測驗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馬川;李曉文;;少數民族個體在民族認同過程中的雙重性[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劉新利;;試論全球化時代大眾傳媒與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A];新聞學論集第27輯[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二輝;西南少數民族和諧人格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雷晴嵐;(亻革)家“哈沖”節(ji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包永全;“三重認同”為核心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閃蘭靖;回族基層社區(qū)平衡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胡雅梅;聾人大學生身份認同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7 華樺;上海大學生基督徒的身份認同及成因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史慧穎;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民族認同心理與行為適應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9 周永康;大學生角色認同實證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張勁梅;西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淑珍;民族高校學生民俗承載狀況的調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梁俊穎;大連地區(qū)朝鮮族與韓國遷移者的民族認同比較[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3 羅春燕;壯族、漢族青少年友誼質量、孤獨感與外化問題行為[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夏瑩;沈陽西塔地區(qū)朝漢雙語狀況的社會語言學考察[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利華;高中生學校疏離感與互聯(lián)網使用的關系及其教育啟示[D];河南大學;2011年
6 旦智多杰;藏漢雙語教學兩類模式下學生文化認同及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對比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丁慧芬;蒙漢大學生民族刻板印象的結構及差異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8 羅莎;聽障生的身份認同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9 羅毅;西南民族地區(qū)初中階段民族學生素質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肖銳;我國跨界民族哈薩克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向榮;佐斌;;民族認同的心理學實證研究——11~20歲青少年民族認同的結構和狀況[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王亞鵬,萬明鋼;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3 王鑒,萬明鋼;多元文化與民族認同[J];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4 趙志裕,溫靜,譚儉邦;社會認同的基本心理歷程——香港回歸中國的研究范例[J];社會學研究;2005年05期
5 劉建紅;張京玲;;“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與青少年自尊的關系[J];社會心理科學;2008年02期
6 韓靜;;社會認同理論研究綜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7 李忠;石文典;;當代民族認同研究述評[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王沛;趙國軍;喇維新;;回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9 陳誼;張慶林;史慧穎;;民族認同與少數民族青少年問題行為[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年52期
10 王嘉毅;常寶寧;丁克賢;;新疆南疆維吾爾族青少年國家認同調查[J];新疆社會科學;2008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史慧穎;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民族認同心理與行為適應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喇維新;西北回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健康與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晶;11至20歲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及其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秦向榮;中國11至20歲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覃乃昌;;從族群認同走向民族認同——20世紀中后期廣西的民族識別研究之三[J];廣西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2 李忠;石文典;;當代民族認同研究述評[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唐詠;;社會工作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介入研究[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4 樊潔;李戀;;紅河州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紅河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汪旎;;探尋先輩足跡 感受中華魅力——2010年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北京集結營及遼寧營紀事[J];僑園;2010年Z2期
6 薩克達·東晟;;要切實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反對民族分裂主義的教育[J];新疆社會科學;1992年04期
7 郭玉聰;日本華僑華人二、三代的民族認同管窺——以神戶的臺灣籍華僑、華人為例[J];世界民族;2005年02期
8 徐黎麗;論民族意識對民族關系的影響[J];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9 陳迎雪;;“模范族裔”的困惑——當代美國華人青少年處境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10 李金蓮;;漢傣之間:阿昌族的民族認同與文化變遷[J];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宮玉寬;;我國少數民族民族認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2 史慧穎;張慶林;范豐慧;蔣立松;;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民族認同特點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欣;;試論民族認同的相對性——以民族學田野調查為例[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4 龍藜;;藏族鍋莊舞的教育人類學分析[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徐黎麗;;國家認同——影響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民族關系的核心因素[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4集)[C];2009年
6 張踐;;論復合性民族與多元文化認同[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7 盧敏飛;;同飲一江水,都是嶺南人——從布洛陀神話看毛南族族源[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8 胡云生;;構想與現實:三重關系互動中的回族認同[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汪新建;劉蓓;;社會認同理論視角下的中國朝鮮族多重認同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金柄珉;;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羅日杰 通訊員 謝盛矩;兩個離不開 兩個忘不了[N];廣西日報;2005年
2 記者 羅日杰邋通訊員 耀榮 如代 盛矩;心連心和睦相處 肩并肩共建家園[N];廣西日報;2007年
3 朱軍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多民族國家的民族認同與民族整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盧建寧 本報通訊員 銀建林 吳志評;貫徹《民族區(qū)域自治法》 加快民族地區(qū)發(fā)展[N];廣西日報;2006年
5 記者 魏武 衛(wèi)敏麗 傅雙琪;中華民族已成中國各民族認同的統(tǒng)稱和歸屬[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6 青海省發(fā)展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執(zhí)筆 吳玉敏;實現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統(tǒng)一[N];人民日報;2009年
7 江東洲;國家應該繼續(xù)加大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政策的支持力度[N];科技日報;2008年
8 日報通訊員 凌小鋒 吳再麗 徐科;百年“北鄉(xiāng)垌” 今朝花競紅[N];柳州日報;2009年
9 記者 羅日杰 通訊員 韋如代;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 繁榮民族經濟[N];廣西日報;2007年
10 樊紅敏;民族認同感如何建構[N];鄭州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張寶成;磨合與交融:呼倫貝爾巴爾虎蒙古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時春麗;俄羅斯族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周文;佤族心理認同的代際差異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6 閃蘭靖;回族基層社區(qū)平衡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冶蕓;民族政治精英的雙重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 楊曉純;散雜居回族經濟與回漢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阿布都哈德(Abduqadir Semet);地域認同與社會交往[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王菊;從“他者敘述”到“自我建構”[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姚靜芬;內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民族區(qū)分的測量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3 徐軍;我國青少年網絡成癮政府干預作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嚴義娟;在內地學習的維吾爾族青少年的民族認同與社會適應[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張賀;延吉市朝鮮族初中生民族認同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6 蘇薇薇;“權力的文化網絡”與民族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慶奎英;當代新疆維吾爾人的人生禮儀與宗教認同[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8 劉娜;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鄧敏;哈尼族、彝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及注意偏向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10 安玉杰;延邊朝鮮族高中生民族認同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644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86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