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走向“文化志”的人類學:傳統(tǒng)“民族志”概念反思

發(fā)布時間:2018-05-05 09:00

  本文選題:民族志 + 文化志; 參考:《民族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本文通過對"民族志"這一中譯名詞及這一概念的理論反思,指出了"民族志"譯法在學理上的不足,主張以"文化志"的譯名取而代之。同時,反思了以往民族志研究方法論上的"文化"缺失,即缺乏對"文化"之"信息"本質(zhì)的理解。這種缺失致使當今民族志在面對后現(xiàn)代理論的挑戰(zhàn)中表現(xiàn)乏力甚至失語。本文從回歸文化志,文化的真實與歧義性,互主體性與"文化的經(jīng)驗"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強調(diào)了在文化認知的基礎上,訓練有素的人類學家通過深入的田野工作和"互經(jīng)驗文化志"研究,能夠不斷揭示和呈現(xiàn)人類基于"互經(jīng)驗"之上的"文化的真實"。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ethnography" and its concep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deficienci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ethnography", and advocates replacing it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chronicles". At the same time, it reflects on the lack of "culture" in the eth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ology, that is,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information" of "culture". This deficiency causes the nation to be weak or even aphasia in the challenge of postmodern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ree aspects: returning to cultural chronology, cultural truth and ambiguity, mutual subjectivity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emphasizes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cognition. Trained anthropologists can continuously reveal and present the "cultural reality" based on "mutual experience"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on field work and "cultural chronology of mutual experience".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
【分類號】:C91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小軍;;人類學研究的“文化范式”——“波粒二象性”視野中的文化與社會[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建勛;;對改進《民族學概論》教學工作的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2 王成娟;阿拉伯人是一個民族嗎?[J];阿拉伯世界;2001年02期

3 何小平;;論苗族作家龍寧英創(chuàng)作的審美人類學詩學特征[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麻國慶;全球化:文化的生產(chǎn)與文化認同——族群、地方社會與跨國文化圈[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5 孫松濱;經(jīng)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1期

6 周家瑜;;佤族“魔巴”的文化功能述論[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年04期

7 王鑒;教學論的表述危機與研究轉(zhuǎn)型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2期

8 萬建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調(diào)查中的主體意識——以民間文學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9 黃藩茜;貴州麻山巖溶地區(qū)民族構(gòu)成與心理意識相關分析[J];畢節(jié)師專學報;1998年01期

10 楊甫旺;;試論彝族文化學的學科特征[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鄭丹;;論《割蘆郎》故事中的因果思想[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秦德君;張玲彤;;中國國民文化特性的分析模式[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3 楊建新;;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幾點認識[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一集)[C];2006年

4 張繼焦;;經(jīng)濟文化類型:從“原生態(tài)型”到“市場型”——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城市移民的新探討[A];邊疆發(fā)展中國論壇文集(2010)·發(fā)展理念卷[C];2010年

5 唐戈;;額爾古納:一個新型的文化邊區(qū)[A];邊疆發(fā)展中國論壇文集(2010)·區(qū)域民族卷[C];2010年

6 張有雋;周建新;林海;;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在中國本土化研究[A];民族學人類學的中國經(jīng)驗——人類學高級論壇2003卷[C];2003年

7 余糧才;;神圣時空下伏羲廟灸百病習俗的人類學闡釋[A];第二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中青年學者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12年

8 戶曉輝;;中國人審美心理發(fā)生途徑的人類學意義[A];東方叢刊(2000年第2輯 總第三十二輯)[C];2000年

9 蓋志毅;;匈奴的生態(tài)文明及其現(xiàn)代價值[A];回顧與創(chuàng)新:多元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哲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成立30年紀念暨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4 何東;論自覺誤讀[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0年

5 程郁儒;民族文化傳媒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6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7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王懷強;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績效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耿毅;白族農(nóng)村社區(qū)文化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孫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早期進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gòu)[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超;高校校園網(wǎng)絡文化建設[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3 由真珍;中國巖畫與中國文字的關系[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郭軍燕;《格薩爾》中的生產(chǎn)資料所有制現(xiàn)象探析[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峰;我國休閑娛樂型SNS網(wǎng)站發(fā)展的傳播學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白斐;人類學紀錄片《西藏一年》的價值體系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7 胡錦;語文教科書中族群文化選擇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汪寒鷺;提升上海市幼兒園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模式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菲;巫醫(yī)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胡樂野;獨立的聲音[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尼·科萊夫;劉知白;;1944年后保加利亞民族志研究狀況[J];國際論壇;1990年01期

2 李一松;民族志及其實驗趣向[J];學術(shù)探索;2000年01期

3 楊春宇,胡鴻保;局內(nèi)人中的局外人——體味民族志新作《在自我的陰影下》[J];思想戰(zhàn)線;2003年01期

4 康敏;民族志與“我”和“我的敘述”——以劉新《自我的他性:當代中國的自我的譜系》為例[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1期

5 麻國慶;;民族志經(jīng)驗反思[J];思想戰(zhàn)線;2006年02期

6 李立;;解讀“實驗民族志”[J];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7 George E.Marcus;錢妤;王文淵;;合作的想象[J];思想戰(zhàn)線;2007年04期

8 莫里斯·布洛克;黃宣衛(wèi);劉容貴;;認知與民族志[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王鑒;;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論與方法[J];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10 張士閃;;鄉(xiāng)民藝術(shù)民族志書寫中主體意識的現(xiàn)代轉(zhuǎn)變[J];思想戰(zhàn)線;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小軍;;民族志方法論的互補性[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戚曉萍;;論民族志方法與“花兒”研究[A];西北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13年

3 馬鋒;;超越民族志:在解釋中探尋可能之規(guī)律——傳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陳力丹;王晶;;節(jié)日儀式傳播:共同信仰的維系與嬗變——以廣西羅城仫佬族依飯節(jié)的民族志調(diào)查為例[A];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10年刊)[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本報記者 唐紅麗;到海外研究一個“真實的世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2 張東輝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戈怡;博物館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國民族報;2010年

4 劉秀秀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走進人類學的新田野:互聯(lián)網(wǎng)民族志調(diào)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孫妙凝;中國人類學民族志寫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6 劉蘇里;《變革》:一個典范文本的產(chǎn)生[N];江淮時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陸橙;淺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報道中的運用[D];云南大學;2013年

2 楊妮妮;民族志視域下的校長行為邏輯[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3 王旭升;電視與西北鄉(xiāng)村社會日常生活[D];蘭州大學;2009年

4 翟淑平;飯局:共餐的延續(xù)[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樊水科;鄉(xiāng)村儀式傳播與鄉(xiāng)民生活世界[D];蘭州大學;2007年

6 劉立;電視·頭面人物·博物館—傳播媒介與攏嘎寨的日常生活[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7 程潔;論戴維·莫利民族志受眾理論及其在我國學界與業(yè)界的研究現(xiàn)狀和啟示意義[D];西北大學;2008年

8 陳瑤;電視與屯堡社會[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4706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84706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1a6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