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重建背景下羌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nèi)生力研究
本文選題:羌族地區(qū) + 災后重建; 參考:《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災后重建背景下羌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發(fā)生了傳承場域、傳承者、可持續(xù)性之變遷,在羌族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教育中,充分發(fā)揮羌族人民的主觀能動性,將文化與經(jīng)濟、文化與教育、文化與社會有機結合起來,擺脫通過外力助推羌文化的靜態(tài)保護,催生羌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內(nèi)生力,依靠羌族民眾的身份認同與文化自覺、學校與家庭教育的互為補充等途徑,為羌族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of Qiang nationality has taken place in the inheritance field, the inheritor and the sustainable change. In the heritage and education of the Qiang people'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Qiang people fully play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he Qiang people, combine culture and economy, culture and education, culture and society, and get rid of the static guarantee of the Qiang culture by external force. Protecting and promoting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the Qiang people, relying on the identity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Qiang people and the mutual supplement of school and family education, inexhaustible power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ang culture.
【作者單位】: 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西南大學;
【基金】: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項目“羌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DYWH1227) 教育部人文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南民族與心理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西南民族地區(qū)社會和諧問題研究”(10JJD881016)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陳安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羌年傳承人述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3期
2 萬明鋼;;以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名義——我國農(nóng)村“撤點并!睅淼碾[憂[J];教育科學研究;2009年10期
3 陳煦;陳敘;;災后重建中羌文化保護的考察與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1年01期
4 王俊鴻;;汶川地震羌族移民異地安置和生計方式轉型——四川省邛崍市木梯村和直臺村田野考察報告[J];民族學刊;2011年04期
5 么加利;;論西南民族地區(qū)“草根文化”的基礎教育意蘊[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6 吳建國;張世均;;“汶川地震”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傳承的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萬代吉;;人類學研究方法在藝術研究中的運用——以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加熱村覺木龍藏戲調查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2 吳偉花;;教育公平視野下城鄉(xiāng)基礎教育差距問題的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類學闡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4 高其才;;瑤族習慣法特點初探[J];比較法研究;2006年03期
5 范銘;郝文武;;對農(nóng)村學校布局調整三個“目的”的反思——以陜西為例[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02期
6 熊曉輝;;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對音樂人類學深度意識的消解[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7 林鐵;田茂軍;;母體經(jīng)驗的差異表述與身份認同——黃青松《名堂經(jīng)》的文化人類學解讀[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8 吳承富;;建國初我國少數(shù)民族村社政治體系多樣性的成因及其影響[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期
9 馬存孝;;淺論青海穆斯林商業(yè)經(jīng)濟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及其特點[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11年05期
10 左永平;;論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以佤族文化為例[J];滄桑;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昀京;;科學在中國普及的歷史分期探討[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吳清芳;;大眾傳播·社會角色·和諧社會[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左永平;;“魔巴制度”——佤族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核心支柱[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方媛媛;朱映占;;基諾族的傳統(tǒng)服飾與變遷[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5 張巖;;文化的憂郁——以南溪村寨喪葬禮儀的變遷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6 劉雯婷;;傈僳族藝術形態(tài):基督教的滲透與佛教的融入[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1年
7 王文藝;;小范圍通婚與親屬稱謂問題——以長順縣擺塘鄉(xiāng)翁村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8 白紅梅;;那達慕文化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闡釋[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9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應[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小田;;“一日史”的意義——論歷史要素譜系與整體史[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在登封的存在與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4 胡俊紅;中國家具設計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5 梅祖蓉;歷史,文化與人格[D];武漢大學;2010年
6 王偉;索倫鄂溫克宗教信仰:儀式、象征與解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亭;土家族審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藍波濤;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汪鯨;新加坡華人族群的生活世界與認同體系(1819-1912)[D];暨南大學;2011年
10 孫金菊;鄉(xiāng)村回族婦女疾病與健康的人類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鳳蘭;湖北民族地區(qū)職業(yè)教育現(xiàn)狀分析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朱艷雁;達斡爾族舞蹈的流變與傳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劉新生;中學歷史教學中世界意識的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華成;紅瑤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內(nèi)教師支教工作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蘇地曼.阿寶財;和田玉的商業(yè)化[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常海;交互設計中的控制感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9 李瑞;屏幕界面產(chǎn)品中的設計誤導性探究[D];江南大學;2010年
10 李志軍;探析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D];暨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耿少將;;羌族歷法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2 馬戎;重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新的歷史條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3 秦紅增;唐劍玲;;瑤族農(nóng)民的生計轉型調查研究——以廣西大化縣七百弄布努瑤為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4 陳安強;劉漢文;;汶川地震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以“釋比”和“釋比文化”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05期
5 楊庭碩;地方性知識的扭曲、缺失和復原——以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三個少數(shù)民族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羅康隆;;文化理性與生存樣態(tài)的文化選擇[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么加利;瀘沽湖地區(qū)摩梭人基礎教育類型考察及問題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8 陳恩美;;這一天,他們不在現(xiàn)場——《北川羌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條例》批準紀實[J];中國民族;2008年07期
9 薛藝兵;對儀式現(xiàn)象的人類學解釋(上)[J];廣西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10 費孝通 ,方李莉;關于西部人文資源研究的對話[J];民族藝術;200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玉淮;;金融系統(tǒng)全力以赴抗雪災之思考篇:金融服務需強化——對江西省雨雪冰凍災后農(nóng)村金融服務問題的調查[J];中國金融家;2008年Z1期
2 劉見綱;;發(fā)揮職能作用 服務災后重建[J];工商行政管理;2008年10期
3 ;多管齊下,籌集災后重建資金[J];中國經(jīng)濟周刊;2008年21期
4 張妮;;發(fā)改委官員談災后重建思路[J];中國發(fā)展觀察;2008年07期
5 ;我校西南民族研究院召開民族地區(qū)災后重建學術座談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07期
6 李云崢;;讓凝聚力見證中國崛起——關于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的思考[J];產(chǎn)權導刊;2008年06期
7 ;災后重建要有“戰(zhàn)略性環(huán)境總體評估” 彭真懷提出把災區(qū)創(chuàng)建為國家試驗區(qū)設想[J];領導決策信息;2008年25期
8 董雙兵;陳珂;;建設“農(nóng)民之城”,提高災后重建專項資金利用水平[J];現(xiàn)代經(jīng)濟(現(xiàn)代物業(yè)下半月刊);2008年04期
9 王達;;三一重機推出特種挖機和22米拆除機支援災后重建[J];建筑;2008年17期
10 ;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和長遠發(fā)展的幾點建議[J];四川建筑;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元智;;科學規(guī)劃與災后重建[A];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李志平;;試論四川受災地區(qū)的災后重建工作[A];第六屆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鄭瑞山;鮑茜;;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工作中的現(xiàn)實問題與思考[A];規(guī)劃創(chuàng)新:2010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郭劍平;;災害移民與工程移民的比較分析[A];全國巨災風險管控與巨災保險制度設計研討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5 唐儉;;四川汶川抗震救災斗爭成功領導經(jīng)驗及啟示[A];湖南省領導科學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馮鑫;;以生態(tài)移民為載體推進“掛鉤”試點工作[A];中國土地學會625論壇-第十八個全國“土地日”:堅守耕地紅線,節(jié)約集約用地,,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fā)展的新機制論文集[C];2008年
7 萬紹芬;;人間大愛托起慈善事業(yè)[A];熱愛祖國 振興中華[C];2007年
8 尹煒;蔣固政;葉閩;雷阿林;;汶川地震災情及災后重建工作與水資源保護關系初探[A];中國水利學會2008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9 劉慧勇;;災后需要全方位反思公共政策[A];2008年《中國投融資研究報告》科研課題論文集[C];2008年
10 陳永革;李志平;;汶川大地震后服務型政府應著力解決的幾大問題——從災后救援轉為預防為主[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吳振榮;加快災后重建進度 保障群眾衣食住行[N];福州日報;2005年
2 通訊員 田禎福邋華玉祥;大悟全力幫助倒房戶災后重建[N];湖北日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鄒紅輝;我市扎實推進災后重建幫助農(nóng)民恢復家園[N];衡陽日報;2006年
4 記者 劉海勇;省災后重建檢查組來我市檢查[N];九江日報;2006年
5 記者 林玲;省經(jīng)貿(mào)委支持我市災后重建[N];閩東日報;2006年
6 壽寧記者站 吳通華 葉家坤;鰲陽災后重建進展快[N];閩東日報;2006年
7 白雪峰;武江區(qū)全力推動災后重建[N];韶關日報;2006年
8 記者 陳建平邋通訊員 羅志明;齊心協(xié)力搞好災后重建[N];郴州日報;2007年
9 羅林;災后重建 109戶喜遷新居[N];眉山日報;2007年
10 記者 曾西林;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研究災后重建工作[N];郴州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董印紅;西雙版納傣族女性觀念及其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2 陳蓓蓓;汶川災后重建與政府合法性的雙軌效應[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3 沈桂萍;少數(shù)民族干部教育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鶴;災后重建中的政府責任[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Q昧
本文編號:18464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84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