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政治文化的演變與發(fā)展軌跡
本文選題:壯族 + 政治文化; 參考:《廣西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至今,壯族政治文化的演變與發(fā)展軌跡為:依附型政治文化→地域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地域型政治文化+參與型政治文化。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壯族"民族區(qū)域自治"的自治程度不足導致壯族政治文化中的地域型政治文化的成分不高;壯族民眾的政治參與程度不足導致壯族政治文化中的參與型政治文化的成分不高。
[Abstract]:From Qin Shihuang's unification to the present,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uang's political culture are as follows: the dependent political culture, the reg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he reg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he reg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he reg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he reg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he reg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he regional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regional political culture. Howeve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s follows: the lack of autonomy of the Zhuang "regional autonomy" leads to the low content of the reg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The lack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Zhuang people leads to a low level of participatory political culture in Zhuang's political culture.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分類號】:C9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粵文;鄧小平政治發(fā)展思想內(nèi)涵分析[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馮婕;祝楊軍;張巍;;論民主政治建設中的團體參政[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馬穎章;;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必要性和途徑[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年02期
4 張欽朋;;關于民主概念內(nèi)涵的研究綜述[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9期
5 周汝江;普京時期的俄羅斯利益集團及其在中俄關系中的作用[J];東北亞論壇;2003年04期
6 雷美霞;林希斌;;當今領導干部道德沖突的原因及對策[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戴玉琴;市場經(jīng)濟視域中的中國政治文化建設[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12期
8 張慧清;論行政監(jiān)督的法治化[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9 麻寶斌;公共利益與政府職能[J];公共管理學報;2004年01期
10 歐陽小剛;朝鮮半島統(tǒng)一內(nèi)部障礙分析的兩個視角[J];國際論壇;2002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成發(fā);加入WTO背景下中國政府職能轉變與體制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陸啟光;壯族兒童社會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偉;轉型時期政府公共權力效益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4 李艷霞;福利國家的政治學分析——以公民資格為視角[D];吉林大學;2004年
5 楊翠紅;俄羅斯東正教會與國家政權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崔劍侖;論當代中國行政監(jiān)督[D];吉林大學;2004年
7 曹靜暉;論中國轉型發(fā)展中行政指導的危機與重構[D];吉林大學;2005年
8 胡威;社會保障制度及其政治價值原則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9 張友國;后冷戰(zhàn)時期民族分離主義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10 李雪威;冷戰(zhàn)后韓國對朝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喬湘流;鄧小平政治參與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2 周藝;廣西侗族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民族發(fā)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蔡麗新;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社區(qū)行政管理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4 張照;廣西壯族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壯族發(fā)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楊敦明;當代中國行政改革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秀娟;論政治社會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D];山西大學;2004年
7 吳學凡;我國農(nóng)業(yè)組織化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高杰;論社會轉型期城市社區(qū)黨建的目標[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9 彭前生;論WTO對我國政府廉潔制度化的推動作用[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文波;廣西壯語區(qū)地名與壯漢語言接觸、文化交融初探[D];廣西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方盛舉;論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政治發(fā)展[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玲;;政治文化視角下當前“村官”腐敗問題探究[J];克拉瑪依學刊;2011年04期
2 尤明慧;;壯族與鄂倫春族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比較研究[J];前沿;2011年13期
3 宋芳;朱梁;;“政治微博”力量不微薄[J];黨政干部論壇;2011年09期
4 李建華;方華堂;;論行政文化與政府效能的同構[J];湖湘論壇;2011年04期
5 吳雄祥;;韋拔群民族思想對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現(xiàn)實意義[J];傳承;2011年20期
6 王佳;;淺論少數(shù)民族的政治參與——以黑龍江省鄂倫春、赫哲、鄂溫克族為例[J];滿語研究;2011年01期
7 付耀華;;行政文化視域下我國政府執(zhí)行力弱化及對策探究[J];行政與法;2011年08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艷麗;;試析鄉(xiāng)鎮(zhèn)服務型政府建設[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池松軍;;淺談我國傳統(tǒng)行政文化對政府管理的影響[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過偉;;壯族人文始祖論[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4 余達佳;;淺談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嚴功軍;;中國政府網(wǎng):彰顯網(wǎng)絡傳媒的政治社會化功能[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梁庭望;;《壯族原生型民間宗教調(diào)查研究》前言[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7 周莉;;重塑行政文化,構建和諧社會[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 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周莉;;重塑行政文化,構建和諧社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李春梅;;論匈奴族文化中的宗法特征[A];中國·內(nèi)蒙古第四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蔣婷;;行政執(zhí)行過程中的公民權益維護問題分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華南師范大學副教授 唐昊;問責:從文化進步到制度進步[N];大慶日報;2008年
2 牟鐘鑒;從宗教學看壯族布洛陀信仰[N];中國民族報;2007年
3 李永智;河曲出臺科學指標考評部門工作[N];忻州日報;2008年
4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員 楊團;關于中山慈善萬人行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學分析[N];中山日報;2007年
5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特別行政區(qū)制度[N];克孜勒蘇報;2007年
6 記者 段紅梅;繡球讓她生活有了寄托[N];柳州日報;2011年
7 劉仁文;問責制:新的政治文明生長點[N];中國社會報;2004年
8 本報評論員;人人思廉 全民促廉[N];深圳特區(qū)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王春波;州政協(xié)舉行“宗教理論與實踐”專題講座[N];楚雄日報(漢);2005年
10 石敬濤;養(yǎng)老保險打不過儲蓄罐的警示[N];中國社會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曾萬濤;長株潭聯(lián)市制結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力東;政治發(fā)展研究的法團主義維度[D];浙江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紅;我國少數(shù)民族政治社會化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2 李昊懿;政治文化視角下的官場潛規(guī)則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3 張永林;當前我國引咎辭職制度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4 卜桂花;民族地區(qū)新農(nóng)村政治文化建設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5 宋剛;腐敗治理的政治文化建設路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6 楊曉艷;武定山居大村政治文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7 孫建才;社團對政治參與、政治文化的影響:理論與數(shù)據(jù)[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8 劉翊;壯族蕉文化探析[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9 李貧;那卡壯族“戒邦”儀式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10 王彩棉;吉祥的展演[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433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84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