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的行動者理論與族群族界觀
本文選題:巴特 + 行動者 ; 參考:《世界民族》2013年04期
【摘要】:本文以挪威人類學家巴特的田野民族志材料為依據(jù),介紹并評述了其兩本主要著作:《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過程》和《族群與族界》,側重對其中的"行動者"和"族界"概念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梳理了這兩個概念在巴特早期理論發(fā)展中的聯(lián)系;探討了巴特是如何將其所創(chuàng)新的"行動者"觀念與傳統(tǒng)的人類學理論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本文意在指出,將巴特視為傳統(tǒng)人類學的異端是一種片面的看法,突出強調(diào)了他在理論研究中將新的行動者思想與傳統(tǒng)人類學的社會關系旨趣進行平衡的努力。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field ethnography of Bart, a Norwegian anthropologis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comments on his two main works: the political process of Swat Batans and the ethnic and ethnic boundaries, with emphasis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actors" and "ethnic boundarie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comb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art's early theory, and discusses how Bart connected his innovative concept of "actor" with the traditional anthropological theory. This paper intends to point out that it is a one-sided view to regard Bart as the heresy of traditional anthropology, and highlights his efforts to balance the new actor's thought and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purport of traditional anthropology in his theoretical research.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
【分類號】:C9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志揚;;潔凈與社會邊界[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2 朱曉陽;;水利、“天助”與鄉(xiāng)村秩序——滇池小村的地志[J];法律和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3 范長風;;與女神共居的鄉(xiāng)村領袖——甘肅洮岷地區(qū)青苗會會首與組織行為研究[J];開放時代;2010年08期
4 張文博;;闡釋的雙向循環(huán)——對結構與能動性的一些思考[J];臨沂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5 李軍平;;結構和能動性[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年11期
6 范長風;;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苗會與文化多樣性[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王曉;;社會控制與社會秩序:國外研究的考察[J];嶺南學刊;2014年06期
8 劉統(tǒng)霞;;結構與能動性的關系流變探討——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主題[J];山東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9 廖建新;;金沙江畔父系血緣組織比較研究[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1年06期
10 馬成俊;;弗雷德里克·巴斯與族群邊界理論(代序言)[J];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勤璞;蒙古之道[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2 陶雙賓;再置的生命:1946-1976,遼西北村落中的國家、社會與農(nóng)民[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偉;自生秩序、國家權力與村落轉(zhuǎn)型[D];復旦大學;2008年
4 潘春梅;論民族社會中的經(jīng)濟交換[D];云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白杰;中國外資企業(yè)跨文化管理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潘懌晗;從村寨自治到村民自治[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3 雷云;阿富汗反恐戰(zhàn)爭與巴基斯坦安全政策變化的研究——動因、影響與評估[D];復旦大學;2010年
4 李霞;錫都個舊:資源開發(fā)與族群認同[D];中山大學;2010年
5 李軍;對Hmongb從“家”到“村”的形成研究[D];云南大學;2013年
6 羅仁驚瑜;碰撞與適應:摩梭人“走訪制”與藏傳佛教關系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易巴特雜貨店的秘訣[J];當代兵團;2014年02期
2 溫洪艷;;黨員巴特那生致富不忘鄉(xiāng)親[J];兵團建設;2003年08期
3 顧文豪;;那么,這是中國嗎?[J];新民周刊;2012年09期
4 維克多·雨果;;“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致巴特雷上尉的信[J];新湘評論;2009年04期
5 張立波;;書寫作為一項哲學議題:以巴特和德里達為例[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楊杰;;康德與巴特在上帝觀上的一致性[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7 云剪月;韋光;;一樁婚姻兩處家,幸福生活兩重天[J];家庭生活指南;2006年05期
8 劉庚岑;;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關于設立巴特肯州的法律[J];中亞信息;2001年01期
9 劉庚岑;;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總統(tǒng)關于馬·馬·艾巴拉耶夫的命令[J];中亞信息;2001年01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學智;建民;;讀《致巴特雷上尉的信》所想到的[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2 何國東;周志凌;王曦培;鄭志杰;麥麗萍;鐘詩龍;楊敏;余細勇;;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zhì)譜法測定人血漿中依菲巴特的濃度[A];中國藥理學會藥物臨床試驗專業(yè)委員會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3年
3 吳冠軍;;冒稱的“上帝”——巴特神學的崇高化[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五輯[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本報記者 劉霞;“鼠標之父”恩格爾巴特逝世[N];科技日報;2013年
2 本報記者 高靚;造就好學校的是文化而非成績[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記者 韋良俊;沃巴特村全村種植籽種小麥[N];阿勒泰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葛慧慧;涓涓細流滋潤困難職工心田[N];博爾塔拉報;2010年
5 劉舒曼;《戀人絮語》中的東方文化翻譯指瑕[N];中華讀書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賈瑋;逝去的巴別塔[D];新疆大學;2006年
2 桑明旭;“作者的死亡”與“能指的狂歡”[D];蘇州大學;2010年
3 姜林琳;論《歡樂之家》中麗莉·巴特的幻滅[D];北京郵電大學;2009年
4 呂曉鶴;從空間敘事角度分析《歡樂之家》中麗莉·巴特悲劇的必然性[D];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5 吳越;掙扎的人生—利蓓卡·夏普和莉莉·巴特對比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09年
6 樊高峰;何謂寫作?何為閱讀?[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姜麗娜;用弗洛伊德理論解讀《歡樂之家》中麗莉·巴特的人格形成[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2年
8 賀立婷;作者的死亡與回歸[D];遼寧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334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833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