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樂:喪葬儀式中戲謔的調(diào)適功能——以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喪葬儀式為個案
本文選題:葬禮 + 戲謔。 參考:《學術(shù)探索》2015年02期
【摘要】:喪葬禮儀是人類最后的通過儀式與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的喪葬禮儀過程既表達出對已逝者的安撫與哀悼,同時也表現(xiàn)出生者在喪葬儀式中對待死亡的一種調(diào)侃、戲謔、娛樂的態(tài)度。這種在喪葬儀式中呈現(xiàn)出來的調(diào)侃、戲謔的態(tài)度可以填補因親人逝去而帶來的巨大心靈空白。本文試圖說明元謀涼山鄉(xiāng)彝族在喪禮儀式過程中,通過戲謔、娛樂的方式來調(diào)適生與死、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guān)系及對待生死的樂觀態(tài)度。
[Abstract]:Funeral ceremony is the last human passing ceremony and an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The funeral ceremony of Yi nationality in Liangshan Township of Yuanmou not only expresses the pacification and mourning of the deceased, but also shows a kind of ridicule, banter and entertainment attitude of the born to the death in the funeral ceremony.This sarcastic attitude, presented in funeral ceremonies, can fill a huge spiritual void caused by the death of a loved one.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Yi nationality's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death, self and other,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death in the process of funeral ceremony.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C95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薇;熊騰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亞喜劇對古希臘神話的傳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陳瑩瑩;;《沐浴在陽光中》:對話與狂歡[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3 王嵐;;大眾傳媒語境下的金庸作品——狂歡與意識形態(tài)的反抗[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4 陳凱;黃梅;;《西廂記》與難題考驗儀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5 趙煥;;獨白中的對話性——細讀魯迅小說《頭發(fā)的故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6 白念文;孟祥路;;以巴赫金狂歡理論觀照中國古典喜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7 張衛(wèi)華;;西方游戲性文學作品的修辭策略解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3期
8 趙光亞;金銀;;世俗小敘事對歷史大文化的消解——《故事新編》的歷史重寫策略及思想意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1期
9 韓曉芹;管曉莉;;偽滿鄉(xiāng)村社會與民間文化廣場——《生死場》、《呼蘭河傳》與偽滿前后東北地域文化解讀[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黃肖嘉;;論卡夫卡小說《一份致某科學院的報告》的“微型對話”特征[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周計武;;作為美學范疇的怪誕[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余建清;;網(wǎng)絡(luò)惡搞:狂歡與抵抗——基于《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的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7年
3 彭文釗;;語言世界圖景的知識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與生成[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4 李為君;;和諧社會視閾下的青年文化認同危機[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2)[C];2008年
5 高巍;江寧康;;文學與階級身份建構(gòu)——英美文學批評新論探究[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6 王文革;;怪誕藝術(shù):徘徊在原始與現(xiàn)代之間[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7 許文勤;;甘肅皋蘭什川鎮(zhèn)鐵芯子社火文化調(diào)查研究[A];西北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13年
8 趙臻;;真理的雙重指歸——從明清小說中的佛道人物看其內(nèi)蘊與本質(zhì)[A];東方叢刊(2004年第3輯 總第四十九輯)[C];2004年
9 岳永逸;;城市生理學與北京天橋的“下體”特征——兼論“雜吧地”的認知意義[A];都市文化研究(第4輯)——全球化進程中的上海與東京[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賀彩虹;笑的解碼[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孟欣欣;大眾文化視野下現(xiàn)代體育的視覺化生存[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5 劉揚;近代遼寧地域社會視野下的寺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梁海;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技術(shù)觀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7 樊小玲;漢語指令言語行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杜曉紅;電視文化中的“快感”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9 王新民;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黃巍;“文革”時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喻紅華;廣告翻譯中的互文性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曾燕;龍圖騰的審美記憶與隱性傳承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唐麗星;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南昌大學;2010年
5 劉巍;誰在邊緣地[D];南昌大學;2010年
6 王建群;“過”與“不及”[D];南昌大學;2010年
7 岳懷旺;動畫角色運動語言及其設(shè)計應(yīng)用[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8 吳翔沖;八十年代小說對話變異現(xiàn)象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陶也;賴聲川相聲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思萍;臺灣電視綜藝節(jié)目在大陸的傳播及其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孟加興 安金強;涼山鄉(xiāng)規(guī)模種植蔬菜[N];楚雄日報(漢);2005年
2 湯正瓊;涼山鄉(xiāng)出臺村級“兩委”工作紀律管理辦法[N];楚雄日報(漢);2007年
3 賀冬麗;涼山鄉(xiāng)加大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力度[N];楚雄日報(漢);2007年
4 賀冬麗邋吳騰燕;涼山鄉(xiāng)新農(nóng)村建設(shè)平穩(wěn)推進[N];楚雄日報(漢);2007年
5 賀冬麗邋吳騰燕;涼山鄉(xiāng)“五個發(fā)展”助農(nóng)增收[N];楚雄日報(漢);2008年
6 田文忠;涼山鄉(xiāng)“三禁”工作顯成效[N];楚雄日報(漢);2008年
7 陽光福;涼山鄉(xiāng)調(diào)整結(jié)構(gòu)促農(nóng)增收[N];楚雄日報(漢);2009年
8 陽光福;涼山鄉(xiāng)真誠為民服務(wù)解難題[N];楚雄日報(漢);2011年
9 王云;涼山鄉(xiāng)農(nóng)村黨員爭做“四帶頭”先鋒[N];楚雄日報(漢);2006年
10 安金強;涼山鄉(xiāng)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助推重點工作[N];楚雄日報(漢);2010年
,本文編號:17727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77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