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走廊的研究成果論中國西北邊緣社會的文化邊界
本文選題:民族走廊 切入點:邊緣社會 出處:《青海民族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基于對中國西北地區(qū)"邊緣社會"的研究成果,本文著力于闡述"民族走廊"理論及其現(xiàn)實意義。該研究依據(jù)2009年至今實地調(diào)查中所積累的資料。首先,本文概括了中國的主要民族走廊理論、總結(jié)了其基本功能和相互間的勾連,同時闡釋了它們的發(fā)端、演變和當前格局的形成。其次,論述了該領(lǐng)域研究的學術(shù)地位和對本學科整體發(fā)展所起的積極作用,尤其關(guān)注其理論價值。再次,對在中國具深刻象征意義的"西北走廊"進行解析——西方學術(shù)界通常稱"西北走廊"為"甘肅走廊"。在重構(gòu)該區(qū)族際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本文對青海循化撒拉人的歷史進行簡要介紹,試圖把理論性研究與案例分析相結(jié)合。最后,探討民族走廊及"聯(lián)通性"的特點,將之作為新的研究單位,以解讀邊緣社會的族際關(guān)系和文化交往的動態(tài)。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arginal society" in Northwest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National Corridor"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study was based on data accumulated in field surveys since 2009.First of all,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national corridor theory in China, summarizes its basic function and mutual connection, at the same time explains their origin,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pattern.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academic status of this field and its positive role in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especially its theoretical value.Thirdly, the analysis of the Northwest Corridor, which has profound symbolic significance in China, is usually referred to as the Gansu Corridor in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On the basis of reconstructing the inter-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Xunhua Salar people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attempts to combine theoretical research with case analysis.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corridor and "connectivity", and takes it as a new research unit to interpret the inter-ethnic rela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exchanges in marginal societies.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松田壽男,秦永章 ,李麗;青海史論——古代亞細亞國際交流之記載[J];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04期
2 馬偉;;撒魯爾王朝與撒拉族[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3 秦永章;;費孝通與西北民族走廊[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4 王繼光;青海撒拉族土司制度述評[J];青海社會科學;1984年02期
5 石碩;;汶川地震災(zāi)區(qū):岷江上游的人文背景與民族特點——兼論岷江上游區(qū)域災(zāi)后重建過程中對羌文化的保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09期
6 李紹明;;費孝通論藏彝走廊[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李星星;論“民族走廊”及“二縱三橫”的格局[J];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03期
8 費孝通;;談深入開展民族調(diào)查問題[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
9 米娜瓦爾;再論撒拉族的族源與形成問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耿靜;;淺談災(zāi)后重建中的羌文化保護[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2 陳煒;許瑩;;近十年來中國民族走廊有關(guān)問題研究述評[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4期
3 賴秀蘭;;成吉思汗《大札撒》中生態(tài)法探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28期
4 柴福珍;;大蒙古國時期蒙古草原上的社會經(jīng)濟[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35期
5 陳高華;;元代婦女服飾簡論(上)——服裝和化妝[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彭曉紅;唐永紅;;蒙古族的精神號角——解讀《狼圖騰》[J];邊疆文學;2008年09期
7 陳永國;;古代蒙古人家庭生活觀念探析[J];北方文物;2012年01期
8 馬存孝;;淺論青海穆斯林商業(yè)經(jīng)濟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及其特點[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11年05期
9 陳志強;;《蒙古—衛(wèi)拉特法典》的生態(tài)保護法規(guī)及思想述論[J];昌吉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付海鴻;;橫斷走廊:族群地理與生態(tài)史學——讀徐新建《橫斷走廊——高原山地的族群與生態(tài)》[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錢毅;杜凡丁;;中國西南地區(qū)的碉樓建筑芻議[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chǎn)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劉海龍;楊銳;;對構(gòu)建中國自然文化遺產(chǎn)地整合保護空間網(wǎng)絡(luò)的思考[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8年
3 孫文政;孫仁;;金東北路界壕邊堡建筑時間考[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6年第4期(中國·齊齊哈爾金長城學術(shù)研討會?C];2006年
4 彭占杰;;論金東北路長城及金長城線出土之官印[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6年第4期(中國·齊齊哈爾金長城學術(shù)研討會?C];2006年
5 徐文堪;;略論漢藏語言與民族的起源及遷徙[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6 寶力格;盛明光;黃金;;論草原文化[A];中國·內(nèi)蒙古首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格·孟和;;對草原生態(tài)文化的哲學思考[A];中國·內(nèi)蒙古首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吳團英;;略論草原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A];中國·內(nèi)蒙古第二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黨寶海;;蒙古欽察汗國的驛站交通——古代草原制度傳播的個案研究[A];中國·內(nèi)蒙古第二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王大方;張文芳;;論室韋與古代蒙古人的衣食住行[A];中國·內(nèi)蒙古第三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叢海平;元代軍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明博;多元與邊緣[D];蘭州大學;2011年
4 吾斯曼江·亞庫甫;16至19世紀維吾爾族史學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馮玉新;界域變動與地方社會[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包青松;策妄阿喇布坦統(tǒng)治時期的準噶爾汗國史研究(1689-1727)[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7 哈申格日樂;現(xiàn)代蒙古語常用親屬稱謂詞的語義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邱軼皓;蒙古帝國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13-14世紀)[D];復(fù)旦大學;2011年
9 李建華;西南聚落形態(tài)的文化學詮釋[D];重慶大學;2010年
10 卓么措;藏傳佛教藝術(shù)傳承中信息技術(shù)應(yīng)用的價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民居考察研究[D];中國建筑設(shè)計研究院;2010年
2 曾寒冰;龔景瀚詩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學江;蒙元關(guān)中服飾文化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高鐵泰;元代崇福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王尚;金代招討司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許春華;北涼王沮渠蒙遜及其政權(quán)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斯琴;那音克鄉(xiāng)蒙古族文化變遷[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包來英;宗教浸潤下的詩意想象[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9 孟凡;四川羌族醫(yī)藥文化田野調(diào)查及川貝母乙酰膽堿酯酶抑制活性的初步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張智玲;內(nèi)蒙古野生動植物資源法律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樹輝;論烏古斯和回鶻——烏古斯與回鶻研究系列之一[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2 馬成俊;土庫曼斯坦訪問紀實——兼談撒拉族語言、族源及其他[J];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01期
3 羋一之;撒拉族的來源和遷徙探實[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03期
4 孫公麟;;費孝通邀西北三省區(qū)負責人共商地區(qū)發(fā)展戰(zhàn)略[J];群言;1988年06期
5 曲偉;;為了黃河流域的振興和發(fā)展[J];群言;1989年06期
6 敬東;試論烏古斯突厥蠻塞爾柱克人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J];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7 李紹明;唐代西山諸羌考略[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8 李紹明;;費孝通論藏彝走廊[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9 陳進惠;對撒拉族珍藏手抄本《古蘭經(jīng)》鑒定的初步見解[J];中國穆斯林;2004年06期
10 李紹明;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元林;;費孝通與南嶺民族走廊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2 黃柏權(quán);;武陵民族走廊及其主要通道[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3 黃柏權(quán);;先秦時期“武陵民族走廊”的民族格局[J];思想戰(zhàn)線;2008年03期
4 曹大明;;論民族走廊研究中的三個問題[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秦永章;;費孝通與西北民族走廊[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6 葛政委;黃柏權(quán);;論民族走廊的形成機理[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7 葛政委;;論民族走廊研究的幾個關(guān)鍵問題[J];銅仁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8 秦永章;;關(guān)于“西北民族走廊”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3期
9 梁宏章;何蓮翠;李丹;;概念與走向——2013年“南嶺民族走廊”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民族論壇;2013年12期
10 ;《南嶺民族走廊研究》專欄稿約[J];民族論壇;2014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紹明;;再談民族走廊[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秦永章;西北民族走廊的人文地理特點[N];中國民族報;2011年
2 岳小國;民族走廊:遠播華夏文明的“國際走廊”[N];中國民族報;2013年
3 本報記者 吳運亮;民族走廊:增進民族凝聚力的通道[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4 記者 喻永國;達成共建“民族走廊”的松潘共識[N];企業(yè)家日報;2014年
5 三峽大學武陵民族研究院院長 黃柏權(quán);論“武陵民族走廊”[N];中國民族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曾江;西北民族走廊:五彩繽紛的學術(shù)田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陳歡;從阿壩羌寨到熱貢唐卡,穿越民族走廊[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8 本報記者 曾江 整理;“民族走廊”彰顯原創(chuàng)學術(shù)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牛銳;保護好武陵民族走廊中“文化的磨坊”[N];中國民族報;2012年
10 秦永章;“西北民族走廊”自然地理特點[N];中國民族報;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亞男;烏蒙山民族走廊產(chǎn)業(yè)性貧困與產(chǎn)業(yè)扶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7227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72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