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學科拓展與交叉的根基
發(fā)布時間:2018-03-14 06:35
本文選題:烏丙安 切入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出處:《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各位老師、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我今天為什么能在這么多大師的面前發(fā)言呢?原因就是我可能是屬于打通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四個學科的實踐者之一。我能夠作為實踐者之一,在打通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四個學科方面做一些工作,是因為2000年初深深地受到了郝先生的影響,懂得了上述四個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當然,在這之前我也領略了許多大師的風采,閱讀
[Abstract]:Teachers, experts, leaders, friends, good morning! Why can I speak in front of so many masters today? The reason is that I may be one of the practitioners of the four disciplines of ethnology,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folklore. The four subjects of folklore do some work because in early 2000 I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Mr. Hao, and realiz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subjects. Of course, before that, I also experienced the style of many masters and read.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分類號】:C95
【相似文獻】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新華社記者 魏運亨 陳光明 倪穎 鄧衛(wèi)華 劉國賢;熱衷“洋節(jié)”淡過年,,怨不得青少年[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2 魏運亨;烏丙安:端午節(jié)的本義是“全民健身”[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3 劉克梅;營造“文化清明”[N];貴州日報;2007年
4 劉克梅;還原“清明節(jié)”的本真色彩[N];中國社會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李海峰 王林;烏丙安:站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最前沿[N];沈陽日報;2006年
6 魏運亨;含人文內(nèi)容的農(nóng)事節(jié)令[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7 魏運亨;正月十五“鬧”元宵,“全民狂歡”兩千年[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8 魏運亨;善待異鄉(xiāng)過年人,是古風[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9 魏運亨;“小年”是春節(jié)重要節(jié)點[N];人民日報;2008年
10 記者 魏運亨;追思故人,全球唯一[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本文編號:16100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6100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