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色彩審美和藏族文化
發(fā)布時間:2018-03-14 02:16
本文選題:色彩崇拜 切入點:審美心理 出處:《蘭州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 在許多少數(shù)民族中,,色彩有著記史述古、禮儀教化的符號功能,凡創(chuàng)世神話、宗教儀式、圖騰崇拜、日常生活等,一應在色彩上有所表現(xiàn)。藏民族喜歡的色彩就好象民族內部的“秘語”,并不僅僅是因為表現(xiàn)在各個領域的斑斕色彩,更主要的色彩是某種象征語言,這些色彩經(jīng)過千百年的神秘傳承,滲透了民族集體意識的“原始心象”,同時也凝固化、形式化在民族傳統(tǒng)文化心理——宗教、建筑、藝術、服飾等領域。色彩的存在只是表象;人為什么運用這樣的色彩,才是實質。 藏族從古至今喜歡白色,究其淵源,自然昭示是一個重要原因。藏族生活在茫茫的雪域高原,白云、雪峰、羊群以及賴以生存的奶汁,都在藏族人的心靈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使他們由衷地崇尚大自然賦予的白色之美。 在公元7世紀佛教進入藏區(qū)以前,藏區(qū)盛行著一種生根于氏族公社時期的“苯”教。苯教信仰萬物有靈。天地山川、土石草木、日月星宿、雷電冰雹、禽獸生靈等自然物都是藏族人早期崇拜的對象。自然崇拜、神靈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由此而生,同時賦予了色彩潛在的豐富內容,尤其帶有濃重的宗教意味,其中,白色就被視為神靈的標志,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每一個民族都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審美文化,色彩作為審美文化的載體之一隱喻在浩如煙海的神話故事中,源于原始宗教的藏族神話,構擬了一個人神共娛的世界。在此,宗教以一種神秘又令人敬畏的力量糾纏著審美心理的積淀,給個人和社會的生活找到意義。 一個民族喜歡什么顏色不是任意而為的,它是一個民族審美趣味、審美習尚的無聲的表達。又與一個民族生存的環(huán)境、生活的方式以及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密切相關,除了神話故事和宗教信仰的推波助瀾作用外,藏族為什么看到白色會產(chǎn)生愉悅感,為什么喜歡特有的民族藝術形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高寒缺氧、自然氣候惡劣的青藏高原,容易使原始的游牧先民對自然產(chǎn)生強烈的依賴,任何風云變化都會對人的生產(chǎn)勞作產(chǎn)生巨大影響,恒久以來就從未改變過。而萬物有靈觀正是對自然崇拜的產(chǎn)物。自然崇拜的最大特點是將某種神性賦予了自然物體或者把自然物體人格化為精靈。藏族的原始苯教相信土有土神,水有水神,樹有樹神,石有石神,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的一切都由鬼神在主宰。而藏族對色彩的喜好及運用是在與自然融合的審美的習慣中孕育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色彩的象征功能融化在宗教信仰中,對宇宙給出各種解釋以作為應對嚴酷自然環(huán)境的精神支持。這種對神圣宇宙的敬畏和虔誠,需要以空間的方式和物質載體來表達出來。 對于藏族來說,宗教信仰已經(jīng)成為藏族人的生活方式,其核心是與自然共存的審美理想。它之所以歷盡千年而不變,因為這里面主體和對象有著用概念和語言傳達的同構關系,他們彼此溝通呼應,從民族沉淀的角度,藏族特有的色彩中是融入了長久的視覺經(jīng)驗。情感生活與外部事物異質同構,產(chǎn)生審美愉悅。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對色彩的傾向,既體現(xiàn)了民族的審美取向,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心理的生動反映。 實際上,用文化比較的眼光來看,人類歷史愈是向前發(fā)展,審美心理的調整完善就愈是依賴文化出素,愈是疏遠自然因素,而藏族的色彩審美由于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長久的宗教歷史背負著太多的自然崇拜、圖騰、以及記史釋俗的歷史重負。色彩的運用更多的是象征功能,滲透了民族潛在的集體意識。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C955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明亮;;西藏藝術及其文化精神——由一次人類學考察想到的[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丁昶;藏族建筑色彩體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尹廷乙;藏式家具在藏族居室中的應用與設計[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2 劉展;對產(chǎn)與轉換—對昌都地區(qū)邦達村喇嘛生活的田野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3 易笑川;論藏族民間故事的德語翻譯[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6091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60915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