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世居穆斯林考略
本文選題:西藏 切入點:蕃克什 出處:《中國藏學》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公元7世紀中葉至8世紀末,唐朝、吐蕃、阿拉伯構成了整個亞洲的政治格局。吐蕃與阿拉伯的角逐,導致了藏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接觸與碰撞。之后,藏傳佛教的寬容和西藏寬松的社會氛圍,使西域穆斯林陸續(xù)移民西藏,最終成為"蕃克什"(藏族穆斯林);而我國歷史上,尤其是清代回族的入藏和清軍的入藏,逐漸形成了后來的"甲克什"(漢族穆斯林)。本文依據(jù)各種文獻,以及作者的第一手調(diào)查材料,對西藏的這兩種穆斯林族源進行了探討。
[Abstract]:From the middle of 7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8th century, the Tang Dynasty, the Tubo and the Arabs formed the political pattern of the whole of Asia. The rivalry between the Tibetan and the Arab led to the contact and collision between Tibetan culture and Islamic culture. The tolerance of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relaxed social atmosphere in Tibet made Muslims from the Western region emigrate to Tibet one after another and eventually became "Tibetan Muslims" (Tibetan Muslims), whi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especially the Hui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army in Tibet, The later "Jiakesh" was gradually formed. Based on various documents and the author's first-hand investigation material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se two kinds of Muslims in Tibet.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西藏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分類號】:K2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房建昌;西藏回族與清真寺研究的若干問題[J];回族研究;1992年02期
2 房建昌;歷史上穆斯林在西藏的活動[J];思想戰(zhàn)線;1987年04期
3 森安孝夫;鐘美珠;俊謀;;中亞史中的西藏吐蕃在世界史中所居地位之展望[J];西藏研究;198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2 陳磊;;李商隱詩文宗韓說辨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3 張金銑,趙建玲;唐末清口之戰(zhàn)及其歷史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4 吳海濤;北宋時期汴河的歷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徐樂軍;;論《香奩集》之于唐末詩壇的意義[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6 項曉靜;;劉仁軌研究三題[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李德新;;唐代火災及防治措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8 陳立柱;;劉知幾史學變革觀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李暉;“愛民如子,尤恤煢獨”——唐賢官才子灩信陵史實鉤沉[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10 李暉;《劇談錄》及其作者史實考辨[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聶順新;;影子官寺:長安興唐寺與唐玄宗開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與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簡墓志考釋[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3 彭瓊英;;唐代都市娛樂文化與都市文體的發(fā)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王福革;;草原文化思維方式初探[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5 吳海波;;清代私鹽立法問題探析[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五輯)[C];2010年
6 趙連賞;;明代薊州鎮(zhèn)總兵官服等級考識——以戚繼光為例[A];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C];2011年
7 鄔國義;;關于墨海書館一首詩的詮釋[A];近代中國(第十六輯)[C];2006年
8 王貞平;;唐高祖、太宗兩朝外交思想初探——以“德”與“義”為中心[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9 楊森;楊誠;;敦煌文獻所見于闐玉石之東輸[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10 王亮;;李斯臂蒼鷹考[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九、十合輯)[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方廣嶺;清代直隸方志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苗霖霖;北魏后宮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劉曉林;唐律“七殺”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彭偉;明前韋應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杜芝明;宋朝邊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葉娟;現(xiàn)代婚禮服裝飾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詹偉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宋海燕;薛道衡詩文箋注與考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冷淑敏;再論王績的慕陶情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冬冬;崔府君故事流變論考[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書與文學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高潔;藏族天葬文化的倫理意義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房建昌;西藏穆斯林的來源及其生活[J];寧夏社會科學;1986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房建昌;西藏回族與清真寺研究的若干問題[J];回族研究;1992年02期
2 楊捷;;雪域高原上的回鄉(xiāng)風情——漫話青藏高原的藏回歷史[J];中國穆斯林;2006年02期
3 安才旦;;藏傳佛教圣地的清真古寺[J];中國西藏(中文版);2008年05期
4 周傳斌;世界屋脊上的伊斯蘭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5 姚復興;;銀川南關清真寺建筑藝術[J];朔方;1982年03期
6 穆林;;香港些利街清真寺[J];中國穆斯林;2009年01期
7 張牛;;重慶中興路清真寺[J];中國穆斯林;2009年03期
8 阿卜杜拉;歡迎由寧夏受聘來閩的阿旬[J];中國穆斯林;1983年04期
9 佟洵;;話說北京石景山清真寺[J];中國穆斯林;2006年06期
10 金宏偉;;大都市里的巴扎[J];中國宗教;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惠
本文編號:15575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55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