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一個研究中國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視角
本文關(guān)鍵詞: 糯 南方民族 物的社會生命 出處:《廣西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許多民族地區(qū),圍繞糯的生產(chǎn)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事項構(gòu)成了這些民族的"族性",成為區(qū)辯"他者"的重要標識。本文即以糯為視窗,從歷史民族關(guān)系、糯的社會生命、糯的未來三個層面,對糯在一些民族社會文化中的內(nèi)涵與意義進行了簡要的展示。旨在說明,我們對民族社會文化的認識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入手,尤其是"物"的切入點,看似不經(jīng)意的東西,卻是勾連整個社會文化的紐帶,從中我們可以找尋到不同社會文化的價值,探索"物"內(nèi)外的意義。
[Abstract]:In many ethnic regions of south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a series of cultural issues derived from waxy production constitute the "clan" of these ethnic group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other" in the region. Waxy social life, waxy's future three levels, has carried on the brief display to the waxy in some national society culture's connot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explain, our understanding to the national society culture may start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 of view, In particular, the entry point of "thing", seemingly inadvertent things, is the link that connects the whole society and culture, from which we can find the value of different social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ing" inside and outside.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基金】:中央民族大學自主科研項目“民族生態(tài)學視野下的侗族稻作文化研究”
【分類號】:C95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李子賢,胡立耘;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稻作文化與稻作神話[J];楚雄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2 何金旺;吳清德;潘啟秀;楊月策;龍旭;石朝和;;“三江大糯”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及對策[J];廣西農(nóng)學報;2007年05期
3 羅正副;;物的民族志——基于糯食在布依族節(jié)慶生活的考察[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覃乃昌;“y稀薄棒住薄案唷薄唉莂:i”考──兼論廣西是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及壯侗語民族對稻作農(nóng)業(yè)的貢獻[J];廣西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5 覃乃昌;壯侗語族稱稻詞在其他民族語言中的演變及栽培稻的傳播[J];廣西民族研究;1996年04期
6 李金花;劉景慧;;侗族傳統(tǒng)糯稻的價值分析:來自陽爛侗寨的田野調(diào)查[J];懷化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安志敏;;中國稻作文化的起源和東傳[J];文物;1999年02期
8 謝杏松;浙江省糯稻品種的演變和發(fā)展[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01年05期
9 梁庭望;中國壯侗語諸族與泰國泰族文化共性初探[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正亭;;論元明清時期中老邊地民族與疆界發(fā)展變遷關(guān)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2 雷啟義;白宏鋒;張文華;周江菊;;黔東南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多樣性與糯稻遺傳多樣性資源保護[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27期
3 馮建孟;何漢明;朱有勇;李成云;;云南地區(qū)稻作品種多樣性的地理分布格局與不同民族人口分布之間的關(guān)系[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16期
4 羅春梅;;明清時期云南的移民及其影響——以臨滄地區(qū)為例[J];安順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5 張帆;;從考古遺存的區(qū)域分布談秦漢時期嶺南的開發(fā)[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年12期
6 顏建華;;夏至戰(zhàn)國時期的黔中文化[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方楨,楊津津;比較我國漢、苗、傣族龍舟競渡文化之異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8 唐波;;哈尼族體育文化特質(zhì)流變探析——從哈尼族秋千項目的演進過程看原生態(tài)的哈尼族體育文化特質(zhì)嬗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12期
9 曉飛;;傣泐古文化歷史淵源探秘[J];版納;2006年Z1期
10 張全輝;;哀牢民族心靈深處的一個集體的夢——“九隆神話”原型分析[J];保山師專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盧鈺;;廣西苗族服飾紋樣在當代包裝設(shè)計中的運用[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shù)與設(shè)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2 瞿明安;;傣族、白族、基諾族文化適應(yīng)機制的比較研究[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3 黃世U,
本文編號:15416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54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