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民族銅鼓漢賜傳說的成因及流變
本文關(guān)鍵詞: 銅鼓傳說 諸葛亮 馬援 漢臣 出處:《思想戰(zhàn)線》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南宋以降的民間傳說和典籍文獻中,常常可見到"銅鼓漢賜"的傳說,它將南方民族的用鼓習俗歸結(jié)于馬援或諸葛亮的"南征"。這一傳說的形成,依附于"祭鼓祈年"的農(nóng)業(yè)祀典,它經(jīng)由民眾集體記憶的過濾與固化而得以"成俗";其流變則與中央政權(quán)力量的向南延伸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Abstract]:In the folk legends and classic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e can often see the legend of "Tonggu Han", which ascribes the custom of using drum to Ma Yuan or Zhuge Liang's "south expedition", which is the formation of this legend. It is attached to the agricultural ritual of "sacrifice to the drum and pray for the year", which can be "vulgar" through the filtration and solidification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people. Its evol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uthward extension of the power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
【分類號】:C95
【正文快照】: 一、問題緣起:作為傳說母題的“銅鼓”銅鼓故事是中國南方民族民間傳說中一類重要的故事母題。在南宋以降的典籍文獻和口承故事文本中,南方民族的銅鼓故事里出現(xiàn)了外來英雄“賜鼓/遺鼓”的主題,將銅鼓與諸葛亮“渡瀘平蠻”、馬援“南征交趾”的史事勾連起來。由于傳說故事常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馮漢驥;;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銅器研究——若干主要人物活動圖像試釋[J];考古;1963年06期
2 李福清;白嗣宏;;漢族及西南少數(shù)民族傳說中的諸葛亮南征[J];民族文學研究;1992年02期
3 ;碳十四年代測定報告(續(xù)一)[J];文物;1978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明;;生化:主宰與義理的根源與基礎(chǔ)——儒教天論之脈絡(luò)與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何金龍;;南詔都城防御體系“九重城”的梳理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04年00期
3 鄭春穎;;長川一號壁畫中所見高句麗服飾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4 郭曉暉;紅山文化玉龍考[J];北方文物;1988年01期
5 孟古托力;騎兵兵器與盔甲的改革和發(fā)展[J];北方文物;1999年04期
6 太麗瓊;;明清時期漢族移民與保山教育文化的發(fā)展[J];保山師專學報;2008年04期
7 田曉岫;;略論布依族的來源問題[J];布依學研究;1991年00期
8 楊立峰;;適度干預下原始宗教對外來宗教的抵御作用——以云南省紅河州紅河縣寶華鄉(xiāng)龍甲村哈尼族社區(qū)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王鷹;楊立峰;;從原始宗教儀式看習慣法的團結(jié)凝聚作用——以紅河州紅河縣寶華鄉(xiāng)龍甲哈尼族村寨的喜喪儀式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湯惠生;藏族飾珠“GZI”考略[J];中國藏學;1995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徐杰舜;;葫蘆文化:中華民族凝聚的文化基因[A];葫蘆·藝術(shù)及其他[C];2007年
2 蔣英;;從布依族“摩經(jīng)”探討銅鼓鑄造的歷史淵源[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3 李華偉;;基督徒的文化認同與鄉(xiāng)土文化變遷的模式——從理念與符號的視角來探討豫西李村基督徒在葬禮上的沖突與調(diào)適[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萬輔彬;;銅鼓的科學研究方法[A];歷史深處的民族科技之光:第六屆中國少數(shù)民族科技史暨西夏科技史國際會議文集[C];2002年
5 肖明華;;滇青銅文化與漢文化在云南的傳播[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6 羅燕;;扶貧開發(fā)與水族非物質(zhì)文化的保護與傳承[A];水家學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7 張密珍;;歷史的演繹與延伸:鄉(xiāng)村民俗事象中的儀式與象征[A];“秩序與進步:浙江社會發(fā)展60年研究”理論研討會暨2009浙江省社會學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趙秀蘭;;論佤族神話《司崗里》中美的原則[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張澤洪;熊永翔;;佤族宗教的特質(zhì)及其文化意義[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羅惠,
本文編號:14836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48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