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花婆神話與“求花”儀式的文學人類學解讀
本文關(guān)鍵詞: 壯族 花婆神話 “求花”儀式 文化意蘊 出處:《云南社會科學》2013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壯族神話研究是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主要把神話置于宏觀的壯學研究(民間文學、民俗學)之下,始終未能擺脫文本化、文學化的模式。實質(zhì)上,壯族神話中的神圣或虛擬內(nèi)容多涉及鬼、神等壯族民間信仰,廣西宜州市劉三姐鄉(xiāng)中枧屯的仙婆"求花"儀式表明,壯族花婆神話與"求花"儀式中包含著花婆信仰觀念、壯族傳統(tǒng)靈魂崇拜等文化意蘊。
[Abstract]:The study of Zhuang myth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folk literature.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put mythology under the macro study of Zhuang (folklore, folklore), and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get rid of textualization. In essence, the sacred or fictitious contents of Zhuang mythology involve ghosts, gods and other folk beliefs of Zhuang nationality. The ritual of "seeking flowers" in Liu Sanjie Township of Yizhou City, Guangxi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sacred or fictional content of Zhuang mythology is related to the folk beliefs of Zhuang nationality, such as ghosts and gods. The Flower woman mythology of Zhuang nationality and the ritual of "seeking Flower" contai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such as the belief of Huapo, the worship of the traditional soul of Zhuang nationality and so on.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基金】: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山海經(jīng)》專名的文化闡釋”(項目號:11XYY013)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重點項目“《山海經(jīng)》專名研究”(項目號:CDJSK1100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5
【正文快照】: 壯族神話在某種意義上不僅是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而且與壯族社會生活密切相關(guān)。壯族神話研究是廣西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特征、類型、功能與價值、流變等五個主題上,出現(xiàn)了以歐陽若修、周作秋的《壯族文學史》[1],農(nóng)冠品、過偉《女神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金茂年;;歌謠、神話與花婆崇拜[J];民間文學論壇;1995年02期
2 黃達武;;劉三姐的雙重身份——歌仙和巫神[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3 梁庭望;越人早于哥倫布到達美洲的物證[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zhí)?;聊齋俚曲詈詞研究[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侯松山;張瑩;;《洗澡》英譯本中歸化翻譯策略的使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趙紅;;唐宋詩文中的“嫦娥”意象論析[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4 鄭曉峰;;夢象與占夢:《左傳》敘事的巫史文化因素解析[J];北方論叢;2012年02期
5 楊蘇磊;張靜;;理性的緘默——談理性的局限性問題[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萬建中;;神話的現(xiàn)代理解與敘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戴明璽;“折柳”的歷史演變、文化意蘊和宗教情感[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劉婷;;產(chǎn)翁制:鬼神信仰的世俗化表現(xiàn)——從“鯀腹禹”神話說起[J];保山師專學報;2009年01期
9 許文郁;影視生成機制的受眾心理分析[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10 趙麗;;《離騷》的巫文化表征[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虞萬里;;商周稱謂與中國古代避諱起源[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2 李真玉;;試析南陽漢畫中的巫術(shù)[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李真玉;;論漢畫中的升仙巫術(shù)[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堅贊才旦;岳小國;;論三巖藏族的壁葬及其社會控制[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5 孫芳;;村落儀式中的求吉——以濟南市歷城區(qū)黃巢村為例[A];中華吉祥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雷國強;;畬族盤瓠傳說的原始文化內(nèi)涵及其功能初探[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7 佟德富;;神話宇宙觀初探[A];宗教與民族(第七輯)[C];2012年
8 王璐瑤;;對宗教儀式本質(zhì)的宗教心理學微觀剖析——以廣西百色地區(qū)樂業(yè)縣大挽村架橋儀式為例[A];宗教與民族(第七輯)[C];2012年
9 蔣亞隆;;在線群體中的社會動員模式探析[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9)——1949-2009:共和國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國論文集[C];2009年
10 錢振華;;波蘭尼關(guān)于科學與宗教互滲關(guān)系探析[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五輯[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袁瑾;紹興舜王巡會會貨表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文法;熱貢賽姆耘宗教信仰類型與功能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高亞斌;藏族當代漢語詩歌:本土經(jīng)驗的現(xiàn)代表達[D];蘭州大學;2011年
8 韓成艷;從表達認同到認同表達[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寧;當代陜西作家與秦地傳統(tǒng)文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繼霞;百年回族文學價值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云香;先秦節(jié)慶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敏;《太平廣記》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鄔峰高;符{撐淖中偽溲芯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羅紅流;民俗視野中的上林壯族師公戲[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陳志學;壯語語詞視野中的農(nóng)耕文化觀念[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韋惠文;麼文化視野下的壯族民間生育禮俗[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臧曉曦;民族文化的再生與認同—作為文化符號的銅鼓[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李貧;那卡壯族“戒邦”儀式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原秀麗;城鎮(zhèn)化與節(jié)慶體育和諧發(fā)展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10 高鮮菊;漢泰語諺語對比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林惠祥;;中國東南區(qū)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錛[J];考古學報;1958年03期
2 陳明芳;銅鼓與懸棺葬——再論懸棺葬的族屬問題[J];廣西民族研究;1991年03期
3 何其芳;;優(yōu)美的歌劇《劉三姐》[J];文學評論;1960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素娟;賈雯鶴;;壯族花婆神話與“求花”儀式的文學人類學解讀[J];云南社會科學;2013年05期
2 吳蘭;;毛南族傳統(tǒng)宗教儀式“求花還愿”透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14573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457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