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民族寬容
本文關鍵詞:試論民族寬容 出處:《貴州民族研究》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民族寬容是一種針對民族差異性的制度安排和個人態(tài)度,它具有美德、實現(xiàn)評判平衡以及和平共處的特性。民族寬容產(chǎn)生的條件是民族文化、民族利益和民族信仰的多樣性。民族寬容是多元社會的時代產(chǎn)物。只有寬容的制度,才能保證各民族的權利得到充分保護,只有寬容的個人態(tài)度和精神,才能維護和諧的民族關系,構建長治久安的多元社會。
[Abstract]:Ethnic tolerance is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ethnic differences and personal attitude, it has the virtue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achieve balance evalu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conditions of ethnic toler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diversity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national belief. Ethnic tolerance i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pluralistic society. Only tolerant system, in order to ensure the national rights are fully protected, only tolerant attitude and spirit, in order to maintain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construct pluralistic society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多民族雜居地區(qū)民族寬容研究”(13YJA850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C956
【正文快照】: 一、對民族寬容的界定民族寬容(ethnic tolerance),或稱族裔寬容、族群寬容,廣泛分布于政治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知識領域,沒有統(tǒng)一界定。美國當代政治哲學家沃爾澤(Michael Walzer)在《論寬容》一書中分析了五種“寬容體制”,將寬容理解為一種態(tài)度或心境,并進一步將民族(群體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熊坤新;裴圣愚;;關注世界 聚焦熱點:2011年世界民族問題熱點析解[J];民族論壇;2011年2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程;;論宗教改革與資本主義民主精神[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2 陶琳瑾;;在學校教育中培養(yǎng)兒童寬容心[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年11期
3 褚松燕;;有序政治參與的目標功能分析[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4 潘亞玲,張春;變動中的國際社會:寬容與不容異己[J];國際論壇;2001年06期
5 潘亞玲,張春;當代國際關系的傳統(tǒng)與變革[J];國際論壇;2004年02期
6 馮建軍;馬苗苗;;多元社會寬容的價值與寬容教育[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03期
7 瞿磊;;政治寬容內(nèi)涵探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任軍鋒;;現(xiàn)代背景下的國族建構[J];復旦政治學評論;2002年00期
9 駱群;;寬容:刑事政策演進中的增量因素[J];河北法學;2010年04期
10 丁虹;;政治理論課教學:由“雙寬”到“雙改”——以《鄧小平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為例[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李兆良;寬恕內(nèi)涵的本土心理學反思[D];吉林大學;2011年
3 張國平;當代政治認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香民;風險社會與我國法律觀念的變革[D];吉林大學;2012年
5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堯新瑜;學校道德課程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慶豐;后形而上學時代的辯證法理論[D];吉林大學;2006年
8 林存華;師生文化沖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史軍;權利與善:公共健康的倫理研究[D];清華大學;2007年
10 傅廣宛;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參與:量度、績效與進路[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平海嘯;儒家孝悌思想與和諧人際關系的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妹;哲學視域下的文化寬容[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汪巳博;當代辯證法的寬容精神[D];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1年
4 孫曉紅;中學德育課程中寬容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馬震華;和諧社會視閾下大學生寬容精神的培養(yǎng)[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艷;區(qū)分的藝術[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劉錦前;恐怖高�;⌒蔚貛В簹v史、現(xiàn)狀及前景[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
8 高揚;沃爾澤分配正義研究[D];湘潭大學;2006年
9 侯越;論寬容失敗在我國技術創(chuàng)新中的重要性[D];廣西大學;2007年
10 李進恩;高職生的人格問題及其教育對策[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嚴慶;[N];中國民族報;2011年
2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楊英杰;[N];解放日報;2011年
3 丁剛;[N];人民日報;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進清;;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選擇性道德人格——學校德育對現(xiàn)實的主動適應與理性超越[J];湖湘論壇;2006年03期
2 曹瑞濤;;伯林、羅爾斯與格雷在多元時代對政治制度選擇之比較[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劉明厚;;論多元社會的共識基礎——兼論我國和諧社會的共識建設[J];理論與改革;2011年02期
4 黃天柱;;多元社會與民主黨派的社會整合功能[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01期
5 金凌儉;任義;;關于中國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思考[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04期
6 孫曉莉;多元社會治理模式探析[J];理論導刊;2005年05期
7 蘇禮和;;公共理性:現(xiàn)代多元社會的價值訴求[J];理論研究;2009年Z1期
8 李鵬;;多元社會的穩(wěn)定民主:當代西方結盟民主理論的緣起與意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寇鴻順;;論利普哈特共識民主理論對多元分裂社會的整合[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黃輝;;以社會制約權力——羅伯特·達爾的民主新視角[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弘;;一元行政體制與多元社會的和諧關系[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何昭紅;石艷華;;多元社會型態(tài)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積極回應[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3 周尚文;;多元社會的協(xié)調(diào)與整合[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上)[C];2004年
4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在主論壇暨開幕式上的致辭[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5 紀俊臣;林怡均;;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的建構[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6 趙學彬;;空間風險:社會多元化視角下的中國城市空間[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黃啟后;;中國現(xiàn)代化向公民提出高素質(zhì)要求[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8 陶學榮;周毅;;社會治理模式淺析——由“崔英杰案”看如何優(yōu)化社會治理模式[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唐勇;;共識規(guī)劃——通往和諧社會之路[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譚興中;;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重慶市“麻柳經(jīng)驗”的啟示[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吳越;多元社會,“財富”與“精神”非簡單悖論[N];文匯報;2011年
2 上海交通大學 謝岳;多元社會的政黨注重四種能力[N];社會科學報;2005年
3 鄧偉志;和諧社會是多元社會[N];學習時報;2005年
4 鄧聿文;利益博弈、有限政府和多元社會的形成[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2年
5 孫曉莉;多元社會治理觀念下的和諧社會構建[N];學習時報;2005年
6 本報評論員 戴志勇;直面“不同見解”,接納更多“不同見解者”[N];南方周末;2008年
7 向東;反“三俗”:有所為與有所不為[N];法制日報;2010年
8 賈西平;既要“開小灶”更要“建平臺”[N];人民日報;2006年
9 袁敏杰;“不同意見”需要包容[N];人民日報;2010年
10 媒體評論員 椿樺;開博客的官員切勿自毀形象[N];廣州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秀娜;多元社會的共識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2 尹美娟;基于Web和Email的多元社會網(wǎng)絡抽取與分析關鍵技術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3 余維武;沖突與和諧[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鐘彬;達爾的多元主義民主理論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5 楊曉暢;多元社會的正義事業(yè)[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建章;傳統(tǒng)孝道的家庭功能與多元社會[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2 熊建輝;多元社會中的雙語教育:政策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蔡冬菁;利益多元與公共協(xié)商[D];吉林大學;2007年
4 劉為勝;二戰(zhàn)前英屬馬來亞馬華隔離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5 郭兆祥;達爾多元主義民主理論述評[D];吉林大學;2007年
6 王光;近代中國民主發(fā)展困境之分析[D];吉林大學;2008年
7 曹曉進;利普哈特的結盟民主理論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8 白文君;試論道德共識的可能性[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曹望華;論道德整合[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10 閆文娟;鄧小平培育多元社會建設主體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053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40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