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廣州蕃舶數(shù)以及城區(qū)人口和蕃客數(shù)量估計
本文關鍵詞:唐代廣州蕃舶數(shù)以及城區(qū)人口和蕃客數(shù)量估計 出處:《回族研究》201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唐代 廣州貿(mào)易 蕃舶數(shù)量 蕃客數(shù)量 廣州人口
【摘要】:唐代廣州蕃舶及蕃客數(shù)量以及他們的社會狀況是一個仍未被深入研究的中國早期伊斯蘭教史重要問題,歷史文獻的缺乏使解決這一問題舉步維艱,對現(xiàn)存資料的錯誤解讀更使問題進一步復雜化,至今學術界仍無一致的認識。本文首先疏理出從南朝到宋代,歷史記錄中每年到廣州的蕃舶數(shù)量,結(jié)合廣州城的地理條件,我們估計終唐一代廣州每年蕃舶數(shù)基本上不會超過十艘。通過對唐宋元三朝人口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估計在唐元和年間廣州城區(qū)人口數(shù)量約為2萬余人,僑居蕃客數(shù)為2000人左右,在每年5至8月海外來舶高峰期蕃客總?cè)藬?shù)近萬人。蕃客人數(shù)變化呈現(xiàn)典型的以一年為周期墟集式聚散性質(zhì),同時它還因商業(yè)環(huán)境和吏治狀況變化而大幅度地增n。上述研究結(jié)果以及唐詩記述均表明,唐中期廣州只是一個中等程度的繁榮城市。這些結(jié)論也質(zhì)疑被廣泛引用的某些伊斯蘭古文獻的可靠性,例如黃巢陷廣州12萬或20萬蕃客被殺等記載均不符合歷史事實。
[Abstract]:......
【作者單位】: 華南理工大學物理系;
【分類號】:K242;C951
【正文快照】: 10.16023/j.cnki.cn64-1016/c.2015.02.001一、引言中國已立項“海上絲綢之路”申請聯(lián)合國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古代絲路史上,唐朝是一個重要的時間和歷史節(jié)點,它同時是伊斯蘭教入華史的開端。楊懷中先生指出:“研究唐代番客來華貿(mào)易的史實,對于探索伊斯蘭教早期傳入和回回民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有延;;廣州懷圣塔建造年代研究[J];回族研究;2009年02期
2 中村久四郎;朱耀廷;;唐代的廣東(下)[J];嶺南文史;1983年02期
3 李興華;;廣州伊斯蘭教研究(上)[J];回族研究;2011年01期
4 司徒尚紀;元代廣州作為建制城市的歷史地理初探[J];熱帶地理;199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瞿林東;史學與藝術[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2 郭炳利;杜浩;;背景缺失的弊端——析張懷t亍耙滯酢甭壑緇岣碵J];書畫世界;2011年03期
3 裴恒濤;;唐代社會保障制度淵源探析[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4 馬志峰;丁俊;;唐宋時期中阿交往及其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4期
5 程彤;;伊朗政治合法性與宗教合法性之構(gòu)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3期
6 鄧小南;“正家之法”與趙宋的“祖宗家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7 王棟梁;;唐代文人寄居寺院習尚補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邢學敏;王洪軍;;論唐玄宗時期的宗教政策[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9 孟原召;;宋元時期泉州沿海地區(qū)瓷器的外銷[J];邊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10 陳洪捷;取士:科舉制度的觀念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伍國正;;古城形態(tài)及其文化景觀研究的意義與綜合性特征——永州古城形態(tài)演變及其歷史文化景觀研究[A];《營造》第五輯——第五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C];2010年
2 陳澤泓;;南越國番禺城析論[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輯)——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萬明;;明代詔敕的類型——以明初外交詔敕為例[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4輯——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08年
4 周偉洲;;絲綢之路與古代民族[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義康;;中國發(fā)現(xiàn)東羅馬金幣波斯薩珊朝銀幣相關問題研究[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陸琦;鄭潔;;廣州古園林札記[A];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會議文件[C];1999年
7 楊有賢;;回族民族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及其特征散論[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劉光寧;;西北回族社會自尊感形成的結(jié)構(gòu)分析[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馬盛德;;論回族“宴席舞”的式微[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趙潛;;山東青州的賽典赤后裔[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倪文巖;廣州舊城歷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9年
3 雷國雄;不確定性、創(chuàng)新不足與經(jīng)濟演化[D];暨南大學;2010年
4 陳清慧;明代藩府刻書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王懷強;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績效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張強;欠發(fā)達地區(qū)城鄉(xiāng)過渡帶主動城市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會變遷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金榮洲;7-9世紀中外司法制度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繼霞;百年回族文學價值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何春明;唐朝四方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麻小兵;民國時期張家川商業(yè)貿(mào)易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馬寧;改革開放以來呼和浩特市伊斯蘭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叢曉元;基于城市形態(tài)學理論的邯鄲城市街區(qū)更新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0年
4 陳小凡;潮州古城發(fā)展演變及保護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明月;資源型組團城市空間形態(tài)演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6 彭飛;昆明近代城市形態(tài)發(fā)展的特征及其影響因素[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7 胡瑞安;波斯薩珊王朝的馬茲達克運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秀立;唐代孝文化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厲復超;隋唐時期淫祠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夏燕梅;唐代航海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黎虎;唐代的市舶使與市舶管理[J];歷史研究;1998年03期
2 廖大珂;廣州懷圣塔建筑問題初探[J];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蓋巍;;宋代穆斯林蕃客社會習俗探析[J];開封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2 蓋巍;;宋代海外蕃客社會權利探析[J];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02期
3 史丁;回回定居[J];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01期
4 來媛媛;劉曼;;中國最早的穆斯林——初探海南外籍穆斯林由來[J];法制與社會;2007年10期
5 保延忠;;廣州發(fā)現(xiàn)唐代“番客”后裔的新證據(jù)[J];中國穆斯林;2009年01期
6 馬冬雅;;宋代回族先民音樂的認同問題[J];云南社會科學;2014年01期
7 馬建釗,,劉淑英;廣州回族來源考[J];回族研究;1996年01期
8 馬建釗;廣州回族社區(qū)的形成與變遷[J];甘肅畜牧獸醫(yī);1996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齊明敏;;回族話中的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漢化形式的考察[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何星亮;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類型之二 漢族是如何融入少數(shù)民族中的[N];中國民族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翟元旭;宋代穆斯林蕃客社會生活狀況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3482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34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