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七河地區(qū)突厥語部族的景教信仰
本文關(guān)鍵詞:中亞七河地區(qū)突厥語部族的景教信仰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中亞 七河地區(qū) 景教 突厥語 敘利亞文
【摘要】:7世紀中葉,基督教聶思脫里派開始傳入中亞七河地區(qū),并為突厥語部族所信仰,漢語稱之為景教。蒙元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采取了寬容的宗教政策,景教在七河地區(qū)臻于極盛,與其他宗教一起形成了多元化宗教局面。14世紀中葉,隨著突厥語部族改宗伊斯蘭教,景教逐漸趨于湮滅。通過對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的研究可知,七河地區(qū)基督徒的日常用語主要是中世紀突厥語方言,而在傳教場合則主要使用敘利亞語,但敘利亞語并非當?shù)氐闹髁髡Z言;當?shù)丶彝テ毡橛谢酵?除了傳教士以外,信徒中還包括其他職業(yè)者,比如軍官、教師等;元代七河地區(qū)的基督教與中國內(nèi)地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反映了彼此的聯(lián)系和互動。七河流域發(fā)現(xiàn)的碑文資料對重建當?shù)鼗浇痰臍v史,全面認識元代中國和中亞基督教的真實狀況,豐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內(nèi)涵,均具有重要學術(shù)價值。
[Abstract]:The middle of the seventh Century, Christian Nestorianism had started into the seven River in Central Asia region, and faith as the Turkic tribes, known as the chinese. The Yuan Dynasty, the rulers take a tolerant religious policy, Nestorianism in the seven river area prospered, and other religions together formed a diversified religious situation. The middle of the fourteenth Century, with the Turkic tribes converted to Islam, Christianity gradually annihila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the literature, Christian seven River everyday language is mainly medieval Turkic dialects, which are mainly used in occasion of missionary language of Syria, but Syria is not the local mainstream languages; local families generally have Christian missionaries, in addition to other believers but also other occupation, for example the officers and teachers; seven yuan Chinese river area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mainland maintained close contact,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ach other. The inscription data found in the seven river basin is of great academic value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local Christianity, fully understand the true situ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history.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
【分類號】:C952
【正文快照】: 中亞七河地區(qū)是指巴爾喀什湖以南、河中以東,以伊塞克湖、楚河為中心的廣大區(qū)域,大致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和江布爾州、中國新疆霍城縣境內(nèi)的阿力麻里古城。當?shù)孛癖姮F(xiàn)今大多信仰伊斯蘭教。19世紀末以前,人們并不知道該地歷史上曾經(jīng)有信仰基督教的景教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香蘭;;當代語言學研究的工具價值[J];外語學刊;2010年06期
2 車錫倫;;“道情”考[J];戲曲研究;2006年02期
3 田恒國;政治文明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4 胡丹;劉麗權(quán);;課堂教學語言調(diào)控和取效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9期
5 邊春霖;;思考城市設(shè)計的天際線[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6 楊保祥;;直接還原煉鐵工藝現(xiàn)狀及攀枝花釩鈦磁鐵礦處理工藝選擇[J];攀枝花科技與信息;2010年04期
7 丁祥艷;;論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鮮明特點[J];前沿;2010年15期
8 詹頌生;;科學技術(shù)的價值新探[J];前沿;2012年11期
9 魏英萍;;《中國分類主題詞表》Web版人名款目注釋求疵[J];情報探索;2011年02期
10 包和平,王學艷;國外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獻的收藏與研究概述[J];情報雜志;2002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浩;中亞毒品問題:現(xiàn)狀與前景[J];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04期
2 陳明山;中亞三國一體化的新進展[J];國際資料信息;1997年03期
3 杜正艾;未來幾年中亞地區(qū)形勢的發(fā)展走向分析[J];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04期
4 楊偉玲;第五屆中亞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國際政治研究;2003年04期
5 趙增泉;中亞和西亞關(guān)系中的伊斯蘭因素[J];西亞非洲;1992年06期
6 杜幼康;中亞大角逐(一)[J];國際展望;1997年17期
7 祝政宏;論美國對中亞的滲透[J];新疆社科論壇;2001年01期
8 涂裕春;中亞:大國博弈的經(jīng)濟讀解[J];探索;2004年06期
9 王維周;在中亞投資的機遇和風險[J];國際觀察;1994年06期
10 馮玉軍;大國及地區(qū)勢力對中亞高加索的爭奪及其影響[J];東歐中亞研究;1997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牛汝極;;元代景教碑銘和文獻中的敘利亞文突厥語語音系統(tǒng)分析[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耿f;;中外學者對大秦景教碑的研究綜述[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3 王大方;;內(nèi)蒙古赤峰市松山區(qū)出土的蒙古窩闊臺汗回鶻文景教碑考釋[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下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蓋山林;;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內(nèi)蒙古地區(qū)在元代東西交通中的地位[A];中外關(guān)系史論叢(第一輯)[C];1981年
5 蓋山林;;元代汪古部地區(qū)的景教遺跡與景教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1)[C];1981年
6 黃潤華;胡振華;;回鶻文[A];中國民族古文字[C];1982年
7 聶志軍;;敦煌景教寫經(jīng)《序聽迷詩所經(jīng)》中“勤伽習俊”考辨[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8 楚新正;馬倩;;中國—中亞國家能源合作與構(gòu)建我國新疆陸上能源安全大通道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郝玉琳;楊銳;崔玉友;李東;;合金元素在鈦鋁化合物中亞點陣分布的ALCHEMI方法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下)——2000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冉偉;沈其榮;鄭金偉;曹志洪;;土壤硝化作用過程中亞硝態(tài)氮的累積研究[A];氮素循環(huán)與農(nóng)業(yè)和環(huán)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崇喜;包頭出土的景教殘碑[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袁一泓 陰雪;喀什撬動中亞南亞經(jīng)濟圈?[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4年
3 記者 劉大為 托亞;跨國公司與中國新疆和中亞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發(fā)展論壇開幕[N];新疆日報(漢);2005年
4 通訊員 鄭良邋記者 陳青;寶雞鋼管成功試制中亞管線用鋼管[N];中國石油報;2008年
5 楊楊;丹陽中亞破解特種玻纖“密碼”[N];中國建材報;2007年
6 托亞;2006年中亞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首次高官會在烏召開[N];新疆日報(漢);2006年
7 本報記者 金煒;霍爾果斯構(gòu)建中亞國際商貿(mào)中心[N];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
8 記者 王會穎邋通訊員 李添添 韓燕婷;特運公司45臺車輛遠赴中亞項目[N];石油管道報;2008年
9 李存才;中亞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將擴容[N];中國財經(jīng)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熊夢揚;人才,騰飛的雙翅[N];喀什日報(漢);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子剛;元代基督教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2 孫壯志;國際新格局中的中亞五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隆平;中亞地球物理與構(gòu)造格架[D];中南大學;2001年
4 常玢;論影響中亞穩(wěn)定的兩大因素:伊斯蘭教與大國爭奪[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史亞軍;多邊框架中的中俄關(guān)系[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苑兆和;杏屬植物(Armeniaca Mill.)種質(zhì)資源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7 沈會盼;新疆特色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8 張國義;朱謙之學術(sh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陳繼春;中國美術(shù)中瑣羅亞德教因素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6年
10 圖雅;樺樹皮律令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鐘麗娟;絲綢之路景教藝術(shù)初探[D];西安美術(shù)學院;2012年
2 段園園;7-11世紀景教在陸上絲綢之路的傳播[D];蘭州大學;2010年
3 項秉光;三種景教敦煌寫卷考釋[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煒;中亞民族問題的文化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許有明;論中亞“三股勢力”的產(chǎn)生及其影響[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曹盟;19世紀吉爾吉斯民族社會轉(zhuǎn)型研究[D];新疆大學;2005年
7 鄺美蘭;開拓中國與中亞新型關(guān)系的戰(zhàn)略價值和對策思路[D];暨南大學;2001年
8 張連杰;試論明前期與中亞西亞諸國的交往[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蔣純?nèi)A;“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亞地區(qū)安全[D];新疆大學;2004年
10 陳亮;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復(fù)興運動的興起[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3465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34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