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涼山彝族“克智”在民俗活動中的作用及發(fā)展路徑
本文關鍵詞:論涼山彝族“克智”在民俗活動中的作用及發(fā)展路徑 出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彝族克智 民俗活動 賽說 作用 發(fā)展路徑
【摘要】:涼山彝族克智是口頭論辯的辭賦或民間韻味體詩歌,其形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可謂是彝族民間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束奇葩。這種語言獨具特色的說唱詩詞,是彝族人民長期社會實踐和生產(chǎn)經(jīng)驗的結(jié)晶,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然而,隨著異文化的沖擊和現(xiàn)代化的影響,涼山彝族克智在民俗活動中的表演也面臨著諸多困境,特別是傳承人的保護更為迫切,文章基于這樣的現(xiàn)實境況,在論克智在民俗活動中的表演及功能的同時,針對各種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了與之相應的發(fā)展路徑。
[Abstract]:Liangshan Yi Ke Zhi Fu is poetry or folk charm oral arguments, its various forms, rich in content, it is a bunch of flower in the garden of the Yi folk literature. The unique rap poetry of this languag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long-term social practice and prod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Yi people, and has a high research value. However, with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Liangshan Yi Ke Zhi in folk activities in the show are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especially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is more urgen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the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function in g-chi folk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aiming at various problems and the difficult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path.
【作者單位】: 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西昌學院招生就業(yè)處;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彝族克智文獻的整理與研究”(12BZW140)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51
【正文快照】: 涼山彝族“克智”是口頭論辯的辭賦或民間韻味體詩歌,其形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可謂是彝族民間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束奇葩。在涼山彝族民俗文化寶庫中,“克智”是一種特殊的品種,是彝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口頭文學,在民俗活動中廣為傳誦。這種語言獨具特色的說唱詩詞,是彝族人民長期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顧爾伙;;涼山彝族“克智”文化初探[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巴莫曲布嫫;敘事語境與演述場域——以諾蘇彝族的口頭論辯和史詩傳統(tǒng)為例[J];文學評論;2004年01期
3 阿牛木支;吉則利布;;談彝族“克智”與“爾比”的獨特性和共用性[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4 沙馬打各;;論口傳文學書面化過程中文化要素的遺失——兼談彝族克智的收集與整理[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08期
5 阿牛木支;吉則利布;;論彝族克智的演述程式及傳承保護[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巴莫曲布嫫;;在口頭傳統(tǒng)與書寫文化之間的史詩演述人——基于個案研究的民族志寫作[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朝戈金;;朝向21世紀的中國史詩學[J];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10年01期
3 馬丹丹;;口頭文學的多元范疇及其整體性視角的可能[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楊晶;;蒙古史詩的災難意識與“剛”性之美——以漢譯版本史詩為中心[J];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04期
5 巴莫曲布嫫;敘事型構(gòu)·文本界限·敘事界域:傳統(tǒng)指涉性的發(fā)現(xiàn)[J];民俗研究;2004年03期
6 高丙中;;中國民俗學三十年的發(fā)展歷程[J];民俗研究;2008年03期
7 侯獻國;;丹巴羌族“思鄉(xiāng)曲”的人類學闡釋[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06年06期
8 顧爾伙;;涼山彝族“克智”傳承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1年01期
9 羅慶春;穿越母語:論彝族口頭傳統(tǒng)對當代彝族文學的深層影響[J];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04期
10 馬克·本德爾,吳姍 ,巴莫曲布嫫;略論中國少數(shù)民族口頭文學的翻譯[J];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袁瑾;紹興舜王巡會會貨表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鮮益;彝族口傳史詩的語言學詩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李波;審美情境與美感[D];復旦大學;2005年
4 張士閃;鄉(xiāng)土社會與鄉(xiāng)民的藝術(shù)表演[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菊;從“他者敘述”到“自我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7年
6 陳雪;從斷裂到彌合—山江純苗區(qū)口傳教育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7 徐薇;自我、角色與鄉(xiāng)土社會[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賽吉拉胡;敘事民歌表演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覃繼督;“表演理論”在中國民間文學研究中的應用述評[D];云南大學;2011年
2 郭凌燕;經(jīng)歷非遺[D];山東大學;2011年
3 楊瑩;萊蕪南下治“抬杠”習俗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郎雅娟;敘事語境下侗族敘事歌“珠郎娘美”的文本變異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5 薛濤;中國《瑪納斯》詩學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漪;湘西苗族“薩滾”的田野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7 賽瑞琪;文學敘事在民間信仰語境中的生成、變異與展演形態(tài)[D];復旦大學;2008年
8 楊瑩雪;活的記憶[D];復旦大學;2008年
9 張嵐;民間謎語口傳教育的困境透析與對策探討[D];西南大學;2012年
10 田薈;論易縣后山民間信仰的文化融合及宗教習俗的復興[D];云南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朱國華;口傳文學:作為元敘事的符號權(quán)力[J];求是學刊;2003年01期
2 阿牛木支;吉則利布;;論涼山彝族“克智”與“爾比”的混融性[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阿牛木支;吉則利布;;談彝族“克智”與“爾比”的獨特性和共用性[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4 孫正華;沈莉;;涼山彝族民間詩歌的類型及特征[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潔;人際知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2 胡偉;論《體育法》對體育教師地位和作用的保障[J];渝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1期
3 于淑忠;家庭教育與青少年犯罪[J];山東公安?茖W校學報;2001年05期
4 王霄燕;論近代西方自然法思想的理論與實踐作用[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5 蘇靜;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充分發(fā)揮黨外知識分子的作用——康定民族師專黨委加強黨外知識分子隊伍建設的調(diào)研報告[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S1期
6 任映紅,任江南;新世紀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地位和作用[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7 李文良;略論西方國家行政道德規(guī)范[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8 周維國;工會在高等院校改革與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揚州職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9 張勇,單智成;關于黨校教育中遠程教學的幾個問題[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01期
10 成曉軍,姚秀強;試論責任感在官德要素中的重要地位[J];洛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佳琴;王太昌;;概念圖及其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探索[A];中國教育技術(shù)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曹轉(zhuǎn)運;;對農(nóng)機專業(yè)戶發(fā)展的理性思考[A];《農(nóng)業(yè)機械化理論研究與實踐》論文集[C];2004年
3 現(xiàn)代企業(yè)風險管理鎮(zhèn)海煉化課題組;;內(nèi)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責任和作用[A];中國內(nèi)部審計協(xié)會現(xiàn)代企業(yè)風險管理論文匯編(上冊)[C];2005年
4 符慶丹;莊小麗;;病案資源在新型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中的作用[A];中國醫(yī)院協(xié)會病案管理專業(yè)委員會第16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江易華;;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政府績效評估的借鑒意義[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葉華青;;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建設和諧文化[A];和諧文化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全國首次統(tǒng)戰(zhàn)文化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李章快;譚喜蓉;;論校園文化在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A];貫徹“十七大”精神,,建設先進校園文化——廣西首屆校園文化建設論壇論文集[C];2007年
8 趙淑琴;;淺談縣圖書館在新農(nóng)村建設中的作用[A];和諧社會中的圖書館建設與發(fā)展——陜西省圖書館學會第六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9 李炎儒;;淺議心態(tài)與責任在管理理念中的作用[A];陜西省體制改革研究會2006-2007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10 張永明;劉新華;;找準位置 當好“六員”——淺談林業(yè)工作站在林改中的作用[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shù)大會——S1 集體林權(quán)制度改革與科技支撐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中宙;開始對雙墻秧歌進行實地調(diào)查[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6年
2 通訊員 楊國平 江敏英;掃墓頭個高峰日秩序井然[N];北京日報;2004年
3 記者 丁一嵐;首屆春節(jié)電影廟會拉開帷幕[N];中國電影報;2008年
4 寧友鵬;一座小鎮(zhèn)的文化境界[N];青島日報;2008年
5 記者 呂路陽;“閩山卓公祠”石碑重見天日[N];福州日報;2009年
6 記者 黃妍婷;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倡導文明新風[N];閩南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盧志明 特約通訊員 許麗秋;保生文化 民俗鄉(xiāng)情通兩岸[N];廈門日報;2006年
8 記者 羅純 陳彥 夏升權(quán);巧借文化東風 再譜發(fā)展新篇[N];中山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賀白丹;專家眼中的深圳新年俗[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10 劉倩倩;端午旅游多短線 民俗產(chǎn)品很少見[N];威海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寶杰;區(qū)域—民俗中的陜北音樂文化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3年
2 蔡典維;論知識經(jīng)濟時代政治發(fā)展走向與政府新作用[D];山東大學;2003年
3 凌金鑄;知識產(chǎn)權(quán)因素與中美關系:1989-1996[D];蘇州大學;2005年
4 董邦俊;刑法時間效力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5 張廷茂;16—18世紀中期澳門海上貿(mào)易研究[D];暨南大學;1997年
6 莫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促進區(qū)域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7 喻學林;學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陳雷;國民政府戰(zhàn)時統(tǒng)制經(jīng)濟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俊梅;秦漢郡縣屬吏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10 徐美輝;20世紀湖南音樂家群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季琳;論我國證券市場對產(chǎn)業(yè)升級的影響[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06年
2 郭超海;論思想政治工作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中的作用[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3 傅念飛;課本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D];西南大學;2008年
4 耿曉燕;論新加坡政府在城市化的過程中的作用[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5 趙鳳春;黨建在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劉瑛;論婦聯(lián)組織在公共服務中的作用[D];吉林大學;2009年
7 王武志;共產(chǎn)國際在第二次國共合作中的作用研究[D];揚州大學;2009年
8 羅欣;論非智力因素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9 凡燕;媒介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付紅亮;脊柱穩(wěn)定性在頸性眩暈中的作用[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3442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34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