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客家人與仫佬族文化融合探析
本文關鍵詞:羅城客家人與仫佬族文化融合探析 出處:《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與仫佬族雜居的客家人長期以來與仫佬族相互通婚,互通有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民族交往的深入,客家人與仫佬族在民間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出現(xiàn)文化融合的現(xiàn)象,這與兩個族群的人口情況和族群特性有關。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問題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互動中走向和諧”(項目編號:07CMZ004)
【分類號】:C95
【正文快照】: 一、引言從羅香林先生開啟客家研究以來,經(jīng)過幾代學者的努力,目前客家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其中有些學者關注到客家人的族群認同或文化認同問題,如周建新[1]、覃銳鈞[2]、謝重光[3]等,但是多數(shù)學者關注的是客家人的本族群認同,關于客家認同少數(shù)民族的研究則較少學者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建新;族群認同、文化自覺與客家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周大鳴;;關于中國族群研究的若干問題[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謝重光;;關于客家移民與文化認同若干問題的思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4 廖楊;族群與社會文化互動論[J];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5 熊昭明;客家人的壯化[J];廣西民族研究;1999年01期
6 羅聿言;袁麗紅;;壯族與客家族群互動中的語言關系[J];廣西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7 袁麗紅;;壯族與客家的文化互動與融合[J];廣西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8 黃金;覃銳鈞;;族群認同與族群性——以廣西柳城縣平話人與客家人為例[J];銅仁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9 高澤強(昂·德威宏韜);;儋州油麻村客家人黎族化的歷史文化考察[J];新東方;2008年08期
10 劉道超;;社神崇拜中蘊含的民族交往與融合之規(guī)律探析——以廣西客家社神崇拜為例[J];賀州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如南;;白馬人族屬研究述評兼及族群認同理論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2 羅成華;;土家族傳統(tǒng)嫁妝的文化象征意義——以湖北咸豐大水坪村為例[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10期
3 黃龍光;;邊界內(nèi)外:從文化沖突到文化融合——以峨山縣塔甸彝漢兩村為個案[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4 蘆平生,陳玉玲;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傳承與演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5 王次富;苗志娟;;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哈漢民族關系解讀[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楊慧;宋春陽;;斯托雷平改革對村社的影響[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王繼霞;;回族文學民族審美特征成因初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9期
8 饒晶;;從人類學視角看可口可樂免費派送活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9 湯奪先;論藏族人生儀禮中的頭飾[J];中國藏學;2002年04期
10 李和平;;論歷史環(huán)境中非物質(zhì)形態(tài)遺產(chǎn)的保護[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劉春;;解析傳統(tǒng)圖形與現(xiàn)代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的契合——以傳統(tǒng)懸魚造型圖案在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中的運用為例[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2 海路;徐杰舜;羅彩娟;;族群理論研究文獻回顧[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3 周建新;柴可;;族群認同的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經(jīng)驗的雙重視野[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4 謝重光;;關于客家移民與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5 余達忠;;文化全球化與現(xiàn)代客家的文化認同——兼論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建構及其意義[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琳凱;新中國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的互動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2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呂韶鈞;舞龍習俗與民族文化認同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4 包國滔;宋元明時期歸善縣民族融合與社會變遷[D];暨南大學;2011年
5 高亞斌;藏族當代漢語詩歌:本土經(jīng)驗的現(xiàn)代表達[D];蘭州大學;2011年
6 王繼霞;百年回族文學價值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周小藝;興盛、衰落與重建[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陶格斯;文化差異與民族學生學業(yè)質(zhì)量[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史明文;《新疆圖志》版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魏延梅;在自覺、互動和對話中傳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彩云;偏人族群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博;平山木柄瑤的社會變遷與科學發(fā)展[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黃蘭;不交易的“交易者”:廣西隆安縣南圩鎮(zhèn)亥日的牛中[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閔薇;云南滄源巖畫數(shù)字化傳承與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5 田碩;審美體驗與解讀[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6 邵靖;云南少數(shù)民族包的文化符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7 周暢書;汨羅市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8 龔石彥;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的水意象[D];云南大學;2010年
9 常雯婕;文化交流、融合進程中民族服飾的流變[D];云南大學;2010年
10 繆祥彥;旅游與市場化背景下云南石林彝族刺繡的變遷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戎;關于民族研究的幾個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3 鄧玉榮;;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各民族語言間的相互影響[J];方言;2008年03期
4 鐘文典;客家與太平天國革命[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5 馬莉;論廣西客家的源流及其特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S2期
6 熊守清;略論廣西客家的源流、分布及其特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7 黃淑娉;廣東族群與區(qū)域文化研究——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的嘗試[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周大鳴;論族群與族群關系[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郝時遠;對西方學界有關族群(ethnic group)釋義的辨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10 莊英章;試論客家學的建構: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黃小平;田林寧都客家話比較研究[D];廣西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殿信;;論重組企業(yè)的文化融合[J];學習論壇;2006年02期
2 任洪舜;吳麗;;文化融合的心理歷程及其特征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單天國;;企業(yè)整合中要注意文化融合[J];政工研究動態(tài);2006年13期
4 單天國;;企業(yè)整合中要注意文化融合[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5 田春林;;重組企業(yè)的文化融合問題探析[J];武鋼政工;2008年03期
6 劉繼武;;以文化融合助推企業(yè)重組[J];學習月刊;2010年05期
7 李紹猛;;文化融合與普世價值[J];理論視野;2010年09期
8 ;文化融合對企業(yè)重組至關重要[J];理論視野;2011年05期
9 張勤業(yè);;企業(yè)重組重在文化融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08期
10 尚杰;;略論中日走東西方文化融合道路的兩個差異性[J];日本研究;198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牛勵強;;中西文化現(xiàn)實差異與文化融合理想趨勢[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2 鄒春艷;;企業(yè)重組整合中的文化融合初探[A];2012年中國航空學會管理科學分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3 郭海琴;;對資源整合礦井文化融合的有效探討[A];經(jīng)濟生活——2012商會經(jīng)濟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2年
4 鄧倩;;文化融合視閾下的網(wǎng)絡語言[A];首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0年
5 姚鴻起;;文化融合:地方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方向[A];論地方學建設與發(fā)展——中國地方學建設與發(fā)展研討會文集[C];2013年
6 劉夕佳;;試論宋遼文化融合中的出版物作用[A];我所向往的編輯——第三屆“未來編輯杯”獲獎文集[C];2003年
7 邢漢敏;;模擬罰款制度——校企文化融合案例分析[A];全國職教德育教學研究會2012年職業(yè)素養(yǎng)內(nèi)涵與訓練研究專輯[C];2012年
8 于東新;;論金代完顏皇族詞——以胡漢文化融合進程為中心[A];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60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9年
9 周燕;;如何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衛(wèi)東;關于文化融合的思考[N];中國航空報;2005年
2 張裕禾博士(加拿大);文化融合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3 紀大海;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關節(jié):文化融合與教育一體化[N];光明日報;2006年
4 鄧正紅;文化融合:企業(yè)成功重組的關鍵[N];首都建設報;2007年
5 特約記者 謝凈;在重組中實現(xiàn)文化融合 在整合中凝練新的文化內(nèi)涵[N];石油管道報;2006年
6 上海市農(nóng)工商投資公司工會主席 厲建祖;試論企業(yè)整合后的文化融合(下)[N];東方城鄉(xiāng)報;2007年
7 上海市農(nóng)工商投資公司工會主席 厲建祖;試論企業(yè)整合后的文化融合(上)[N];東方城鄉(xiāng)報;2007年
8 本報評論員;推進新老居民的文化融合[N];嘉興日報;2008年
9 王福全;企業(yè)跨國經(jīng)營重在文化融合[N];中國石化報;2008年
10 鐵道建筑研究設計院黨委副書記 彭志樹;重組企業(yè)的文化融合的共性與個性[N];中國鐵道建筑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征閱;上海市國際化社區(qū)發(fā)展中的文化融合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趙斌;試析冷戰(zhàn)后國際政治中的文化融合[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王學靜;組織間文化融合與網(wǎng)絡組織運行效率實證研究[D];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08年
4 毛艷華;關于中國跨國公司文化融合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5 余婷婷;藏、漢幸福感比較研究及文化融合與幸福感關系的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6 陳秋勁;論文化融合語境下的翻譯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7 潘麗麗;壯漢文化融合與廣西和諧社會建設[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8 陳素琴;城市混合型社區(qū)文化融合[D];蘇州大學;2007年
9 劉菲;非裔美國人的身份重建和文化融合[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10 王紅麗;公辦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學校的文化融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3334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33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