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型”的中華民族及其功能
本文關鍵詞:“復合型”的中華民族及其功能 出處:《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中華民族 復合型民族 文化共同體 命運共同體
【摘要】:基于文化類型學的視角,將民族分類為原生型民族、融合型民族、衍生型民族、復合型民族、集合型民族。就其特征而言,中華民族屬于典型的復合型民族,具有雙層結(jié)構(gòu),同時又是文化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有力地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推動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分類號】:C95
【正文快照】: 一、文化類型學意義上的民族界定對于應該是強調(diào)56個民族的多元性,還是強調(diào)中華民族的一體性,現(xiàn)在學術(shù)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56個民族的多元文化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保護和發(fā)展,因此提高認識、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對于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有人則擔心,5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都永浩;;華夏—漢族、中華民族與中華人民[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01期
2 周平;;論民族的兩種基本類型[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金炳鎬;關于中華民族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5期
4 ;將愛和希望匯聚成中華民族的力量![J];家庭生活指南;2008年07期
5 彭官章;論中華民族的形成[J];滿族研究;1993年01期
6 朱新武;;迎接中華民族的新時代[J];數(shù)據(jù);2008年06期
7 ;危難時刻再顯中華民族本色[J];福建理論學習;2008年05期
8 張震;;災難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必修課[J];四川統(tǒng)一戰(zhàn)線;2008年06期
9 王仙熙;;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梁[J];政協(xié)天地;2008年06期
10 王偉;;《中華民族》簡介[J];中國民族;199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創(chuàng)建首都民族基地 為民族團結(jié)進步事業(yè)而努力奮斗[A];城市中的少數(shù)民族[C];2001年
2 張踐;;論復合性民族與多元文化認同[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3 姜崇壽;;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傳統(tǒng)美德 認真關注青少年弱勢群體[A];慈善事業(yè)與社會進步——寶雞市“慈善事業(yè)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文集[C];2004年
4 吳煜煜;;談華僑華人的血緣地緣紐帶[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林少川;林樹丹;;譜牒見證韓國林氏尋根——華僑為何稱“唐人”又一新證據(jù)[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陳澤鉅;許慶芳;;從舜裔宗親聯(lián)誼會看血緣、地緣的作用[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盧鳳鵬;;彝漢同源關系詞考釋[A];烏蒙論壇[C];2006年
8 封毅;;如何提高政府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能力[A];貴州省科學社會主義暨政治學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卓新平;;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宗教信仰在中國[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一集)[C];2006年
10 賈東海;;深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的思考——學習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體會[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一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評論員;逝者安息 生者奮進[N];人民日報;2008年
2 陳育寧;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N];寧夏日報;2005年
3 李騰;“任何災難壓不倒中華民族”[N];光明日報;2008年
4 朱新武;為中華民族的新時代而歡呼[N];中國信息報;2008年
5 何振華;“我們是中華民族一分子”[N];人民日報;2008年
6 王錦春;考驗 力量 奇跡[N];陜西日報;2008年
7 羅曉汀;愿逝者安魂 愿生者前行[N];亞太經(jīng)濟時報;2008年
8 本報評論員 陳雪根;血濃于水的圣火永遠不熄[N];中華工商時報;2008年
9 何屹;中華民族感天動地的堅韌和頑強舉世共睹[N];科技日報;2008年
10 ;中華民族:一個摧不垮的民族[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剛;社會主義制度在延邊地區(qū)的確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高韞芳;當代中國中央政府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樊曉紅;全球化時代的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雷梅珍;試論民族和諧社會倫理[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3 曹詠萍;普世價值民族化與民族價值普世化[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4 鄭波;基于理論假設的“圓融管理”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嚴義娟;在內(nèi)地學習的維吾爾族青少年的民族認同與社會適應[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毛春玲;旅斐華人華僑與中斐文化交流[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徐豐;試論領導干部的節(jié)儉意識[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8 張賀;延吉市朝鮮族初中生民族認同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9 祝艷;汶川地震救助的倫理思考[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陳艷飛;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民族觀的演變及其影響(1921—1949年)[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291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32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