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DTI技術對卒中患者運動康復中腦白質結構的可塑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應用DTI技術對卒中患者運動康復中腦白質結構的可塑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腦卒中 擴散張量成像 白質結構 運動想像 結構網(wǎng)絡
【摘要】:腦卒中是發(fā)病率很高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同時也具有很高的致殘率,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卒中后運動功能的恢復一直是臨床關注的重點,但常規(guī)影像學資料在病人發(fā)病初期對其之后運動功能的恢復作出判斷非常困難,找到一種影像學標記判斷患者運動功能的預后十分必要。運動想像是近年來逐漸應用于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康復的技術,其結合常規(guī)治療可以有效提高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但是目前缺乏對其神經(jīng)生理機制的研究。在所有研究腦卒中的技術中,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唯一可以顯示腦白質纖維束的無創(chuàng)成像技術,在研究大腦白質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我們應用基于DTI技術的各種方法研究了卒中偏癱患者大腦白質結構及大腦結構網(wǎng)絡的改變,找到可以標記運動功能恢復的參數(shù)。同時對常規(guī)治療組和運動想像結合常規(guī)治療組的卒中偏癱患者大腦白質結構和大腦結構網(wǎng)絡的改變進行對比,探索運動想像對卒中偏癱患者大腦白質結構和結構網(wǎng)絡的影響。第一部分目的:研究卒中偏癱患者腦白質結構的損傷程度和大腦結構網(wǎng)絡的改變,并探討腦白質損傷與運動功能障礙的相關性。方法:對17例卒中偏癱患者和21例健康對照進行大腦DTI數(shù)據(jù)掃描,應用TBSS方法對兩組被試的部分各項異性(FA)、軸向彌散系數(shù)(λ1)、徑向彌散系數(shù)(λ23)進行檢驗統(tǒng)計分析;通過約翰霍普金斯白質分區(qū)圖譜提取卒中患者組的感興趣區(qū)域,并與上肢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進行相關分析;重建卒中患者的皮質脊髓束,將其參數(shù)與上肢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進行相關分析;計算兩組被試大腦結構網(wǎng)絡,并對其進行檢驗統(tǒng)計分析。結果:卒中患者在病灶側皮質脊髓束、額枕下束、鉤束、丘腦前輻射、上縱束、胼胝體額部和雙側胼胝體枕部的FA值顯著降低(p0.01);病灶側皮質脊髓束的λ1值也顯著降低(p0.05),病灶側皮質脊髓束、額枕下束、鉤束、丘腦前輻射、胼胝體額部以及雙側上縱束、胼胝體枕部的λ23值顯著升高(p0.01)。病灶側皮質脊髓束的λ1值與上肢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存在顯著正相關(p0.05)。卒中患者重建皮質脊髓束的rv值與上肢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存在顯著負相關(p0.05)。卒中偏癱組相對正常組降低(p0.005)的腦結構連接有15對,增強(p0.005)的腦結構連接有2對。卒中偏癱組相對正常組節(jié)點連接強度降低(p0.01)的腦區(qū)有:丘腦(左),輔助運動區(qū)(左),中央后回(左),緣上回(右),嗅皮質(左),頂下緣角回(左),枕中回(左)。結論:dti技術為大腦白質結構和大腦結構網(wǎng)絡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卒中患者腦白質纖維束的結構完整性有明顯損傷,其大腦結構網(wǎng)絡有明顯改變,病灶側皮質脊髓束的λ1值可以反映卒中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斷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預后。第二部分目的:研究運動想像對卒中患者大腦白質和大腦結構網(wǎng)絡的影響。方法:分別對運動想像組9例和常規(guī)治療組10例卒中偏癱患者在一個月的治療周期前后進行大腦dti數(shù)據(jù)掃描。應用tbss方法分別對兩組被試治療前后的部分各項異性(fa)等參數(shù)進行檢驗統(tǒng)計分析;比較治療前后各參數(shù)的變化;分別計算兩組被試治療前后的大腦結構網(wǎng)絡,對每組被試治療前后大腦結構網(wǎng)絡進行檢驗統(tǒng)計分析。結果:運動想像組上肢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升高程度要顯著大于常規(guī)治療組。運動想像組治療后和治療前相比,病灶側皮質脊髓束、額枕下束、上縱束的fa值升高(p0.05,未校正),病灶側皮質脊髓束、下縱束、額枕下束、丘腦前輻射的λ1值升高(p0.05,未校正),未發(fā)現(xiàn)λ23值顯著改變的纖維束;常規(guī)治療組治療后和治療前相比,未發(fā)現(xiàn)fa值、λ1值和λ23值顯著改變的纖維束。常規(guī)治療組治療后比治療前增強(p0.05)的大腦結構連接有8對,降低(p0.05)的大腦結構連接有4對。運動想像組治療后比治療前增強(p0.05)的大腦結構連接有13對,降低(p0.05)的大腦結構連接有6對。常規(guī)治療組治療后比治療前節(jié)點連接強度增加(p0.05)的腦區(qū)有:腦中回(左),額上回框部(左),枕下回(左),降低(p0.05)的腦區(qū)有:頂下緣角回(左),梭狀回(左),丘腦(左),顳上回(左)。運動想像組治療后比治療前節(jié)點連接強度增加(P0.05)的腦區(qū)有:豆狀蒼白球(左),海馬旁回(左),額下回三角部(右)。結論:運動想像結合常規(guī)治療在改善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方面比單獨常規(guī)治療效果更顯著,且其對大腦白質結構可塑性影響更大。
【關鍵詞】:腦卒中 擴散張量成像 白質結構 運動想像 結構網(wǎng)絡
【學位授予單位】:第三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43.3;R49
【目錄】:
- 縮略語表4-5
- 英文摘要5-9
- 中文摘要9-12
- 第一章 前言12-14
- 第二章 卒中患者腦白質結構完整性與運動功能的關系14-32
- 2.1 對象與方法15-19
- 2.2 結果19-28
- 2.3 討論28-31
- 2.4 結論31-32
- 第三章 運動想像治療對卒中偏癱患者白質結構及腦結構網(wǎng)絡的影響32-43
- 3.1 對象與方法32-34
- 3.2 結果34-41
- 3.3 討論41-42
- 3.4 結論42-43
- 全文總結43-44
- 參考文獻44-49
- 文獻綜述 應用擴散張量成像技術對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研究進展49-62
- 參考文獻59-62
- 碩士研究生期間發(fā)表的論文62-63
- 附錄1 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測表(上肢)63-66
- 附錄2 AAL腦區(qū)66-69
- 致謝6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光武,孟憲科,沈天真,陳星榮;應用彌散張量磁共振成像定量分析正常成人大腦白質纖維各向異性特征[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5年04期
2 何光武;張貴祥;何江波;項華;王斌;成中意;汪守中;;正常成人不同年齡段大腦白質纖維各向異性差異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7年05期
3 陳惠宇;大腦白質組成纖維拆字教學法[J];解剖科學進展;1996年04期
4 何光武;張貴祥;王斌;項華;何江波;成中意;汪守中;;大腦白質纖維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掃描參數(shù)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8年03期
5 何光武,沈天真,陳星榮;大腦白質纖維磁共振彌散張量纖維束成像初步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年39期
6 何光武;張貴祥;;大腦白質磁共振彌散張量纖維束成像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7年01期
7 陳令松;;白血病兒童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預防性治療后核磁共振圖檢查大腦白質無異常[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1989年01期
8 朱計芬;江桂華;李淑美;馬曉芬;彭曉玲;田軍章;方金;蘇歡歡;邱迎偉;;海洛因成癮患者的大腦白質結構網(wǎng)絡的拓撲特性[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3年06期
9 C.F.Hagmann;E.De Vita;A.Bainbridge;R.Gunny;A.B.Kapetanakis;W.K.Chong;高莉;;磁共振成像T_2客觀定量測量等同足月早產(chǎn)兒大腦白質信號強度的研究[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09年05期
10 李琛;唐勇;;運用體視學方法探討老年大腦白質萎縮機制的研究進展[J];解剖學雜志;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葛海濤;尹訓濤;徐君海;徐文堅;韓燕;逄增昌;劉樹偉;;大腦白質的遺傳度研究[A];華東六省一市第22屆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學術年會暨山東解剖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論文匯編[C];2013年
2 葛海濤;尹訓濤;徐君海;徐文堅;韓燕;逄增昌;劉樹偉;;大腦白質的遺傳度研究[A];中國解剖學會2013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C];2013年
3 何光武;孫洪勛;沈天真;陳星榮;;大腦白質纖維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掃描參數(shù)研究[A];第八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交流大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進展學習班論文集[C];2005年
4 陳林;盧偉;仇玄;張蕾修;蕓高原;唐勇;;長期跑步鍛煉對大鼠大腦白質內毛細血管老年改變影響的研究[A];中國解剖學會2012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C];2012年
5 唐勇;李琛;楊姝;趙圓宇;師曉燕;盧偉;仇玄;夏磊;邵偉華;黃春霞;;大腦白質老年改變及豐富生存環(huán)境干預對白質老年改變的影響[A];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2009年
6 楊姝;李琛;張偉;盧偉;徐玲;師曉燕;陳林;唐勇;;短期豐富生存環(huán)境對老年雄性大鼠大腦白質及白質內有髓神經(jīng)纖維的影響[A];第十二屆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高原;黃春霞;張蕾;修蕓;晁鳳蕾;羅艷敏;唐勇;;CUMS大鼠模型大腦白質的研究[A];中國解剖學會2013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C];2013年
8 何光武;張貴祥;王斌;項華;何江波;成中意;汪守中;;大腦白質纖維DTI掃描參數(shù)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9 張蕾;晁鳳蕾;黃春霞;修蕓;高原;仇玄;羅艷敏;呂福林;肖倩;何琦;唐勇;;跑步鍛煉對轉基因AD小鼠大腦白質及白質內有髓神經(jīng)纖維的影響[A];中國解剖學會2013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C];2013年
10 張蕾;晁鳳蕾;黃春霞;修蕓;高原;仇玄;羅艷敏;呂福林;肖倩;何琦;王三榮;唐勇;;跑步鍛煉對APP/PS1小鼠大腦白質及白質內有髓神經(jīng)纖維的體視學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記者 劉海英;科學家完成人類腦白質微觀結構圖集[N];科技日報;2012年
2 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 沈政;男女審美有何不同?[N];北京科技報;2013年
3 翟旺;降壓不到位大腦受損[N];保健時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何光武;大腦白質纖維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陳林;長期跑步訓練對大鼠大腦白質老年性改變的作用及機制探討[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3 沈瑾;兒童大腦白質纖維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4 張蕾;AD早期行為學、Aβ和白質的改變及跑步鍛煉能否延緩這些改變進程的探討[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周春妮;跑步鍛煉對APP/PS1雙轉基因AD模型小鼠行為學及大腦白質作用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張毅;轉基因AD小鼠大腦白質內毛細血管改變的體視學研究及跑步鍛煉對其影響[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李鵬岳;應用DTI技術對卒中患者運動康復中腦白質結構的可塑性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6年
4 羅艷敏;短期雌激素替代治療對中老年卵巢切除大鼠行為學及大腦白質作用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5 黃春霞;跑步訓練對中老年大鼠大腦白質及白質內毛細血管影響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5397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53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