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US對冠狀動脈緊貼心包腔段粥樣硬化斑塊分布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10 05:01
目的:應用血管內(nèi)超聲(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觀察緊貼心包腔結構的冠狀動脈血管段內(nèi)粥樣斑塊分布特征,探討影響斑塊偏心分布的因素和作用機制,提供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新方法的理論依據(jù)。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8日就診于浙江醫(yī)院心內(nèi)科,經(jīng)導管室冠狀動脈造影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血管主要分支存在狹窄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接受冠脈IVUS檢查,在IVUS影像中篩選出血管緊貼心包腔且斑塊負荷最大的圖像,共50幀圖像,對應50例資料。1.收集50例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2.50幀冠脈血管IVUS影像位于緊貼心包腔段,分為分組一。測得斑塊偏心指數(shù)(EI)。平行壁層心包膜的分隔線,將IVUS影像中的血管均分成兩部分,毗鄰心包腔結構的部分記為分組一心包腔組(P組),毗鄰心肌的部分記為分組一心肌面組(M組),兩組分別定量測定血管內(nèi)斑塊面積,自身配對比較兩組斑塊面積的差異。3.在分組一IVUS影像兩端冠脈血管非緊貼心包腔段內(nèi)選取斑塊負荷最大的影像,滿足在同一根血管,且位于前降支,分為分組二。測得斑塊偏心指數(shù)(EI)。參考臨近血管緊貼心包腔段內(nèi)的壁層心包膜方向,...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1冠脈IVUS影像中血管的三層結構??
?資料與方法??粥樣硬化斑塊各成分回聲特征(圖2.2)。纖維俎織:中等至較高回聲,纖維??組織密度越高,回聲強度越高;脂質(zhì)成分和壞死核心:低回聲或無回聲;鈣化病??變:帶有聲影的強回聲。??圖2.2冠脈IVUS影像中血管粥樣硬化斑塊各成分??(4)?IVUS影像中血管的一般測量??因IVUS影像上血管外膜的外邊界不清,測量血管大小時取界限清晰的封閉邊??界:中膜和外膜交接處有一個明確的分界面一血管外彈力膜(EEM)(圖2.3B)。??EEM面積:EEM邊界所包饒的封閉區(qū)域面積,近似代表血管面積;??EEM平均直徑:邊界為EEM的血管直徑平均值,近似代表血管平均直徑;??EEM最大直徑:邊界為EEM的血管最長直徑,近似代表血管長徑;??EEM最小直徑:邊界為EEM的血管最短直徑,近似代表血管短徑;??管腔面積:血管內(nèi)膜邊界前緣包饒的封閉區(qū)域面積。??2.2.4冠狀動脈血管斑塊研究分組、斑塊形態(tài)學測量和組成成分測定??(1)斑塊研究分姐??7??
均分的實現(xiàn)為兩部分血管最遠EEM邊界距分隔線的垂直距離相等(dl=d2),??將毗鄰心包腔結構的部分記為分組一心包腔組(P組),毗鄰心肌的部分記為分組??一心肌面組(M組)(圖2.3A),測得血管EEM邊界距離心包腔邊界的最短垂直??距離d3?(圖2.3B)。??圖2.3分組一冠脈血管IVUS影像(A圖白箭頭:壁層心包膜;T:分隔線;??dl,?d2:表示距離且相等。B圖曲線:示EEM;?d3:?EEM距心包腔垂直距離。)??為進一步探究血管周圍組織特別是心外膜脂肪組織(epicardial?adipose?tissue,??EAT)對斑塊分布的影響,于分組一所選血管的前降支上取分組二作為對照大組。??分組二的冠脈IVUS影像位于血管非緊貼心包腔段,故不存在血管外一側EAT天??然極薄的情況。分組二:選取分組一*(前降支)IVUS影像所在的冠脈血管緊貼??心包腔段外(滿足心包腔邊界垂直血管EEM最短距離>lmm或者毗鄰的心包腔結??構消失的血管段)兩端各5_內(nèi),保持在同一根血管主干,避開分支血管匯入、??避開心肌橋,存在斑塊且PB最重的一幀IVUS影像進行分析,不滿足以上條件的??8??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心外膜脂肪組織與冠心病的關系[J]. 胡成平,趙迎新.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7 (05)
[2]64排CT測量心外膜脂肪組織體積與冠心病的相關性[J]. 黃少華,王駿,孫育民,張雁,曹賓,陶文其,徐志強,羅心平,李劍. 復旦學報(醫(yī)學版). 2017(01)
[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征與斑塊分布之間關系的研究[J]. 張偉,徐新生,張風雷,董希昌,王竹文.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5(14)
[4]冠狀動脈分叉處病變重構的血管內(nèi)超聲研究[J]. 惠波,夏偉,許文亮,王旭,康維強.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4 (05)
[5]心外膜脂肪組織體積增加與高齡患者冠狀動脈斑塊形成的關系[J]. 唐晶,關淑芬,馮立軍,趙旭偉,邢雪.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05)
[6]心外膜脂肪與冠心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 秦秀嬌,閆百靈,趙慧穎.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01)
[7]心外膜脂肪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J]. 陳新忠,孫宗全,杜心靈,楊文忠,師智勇,鄭向陽.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08 (02)
本文編號:3275239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1冠脈IVUS影像中血管的三層結構??
?資料與方法??粥樣硬化斑塊各成分回聲特征(圖2.2)。纖維俎織:中等至較高回聲,纖維??組織密度越高,回聲強度越高;脂質(zhì)成分和壞死核心:低回聲或無回聲;鈣化病??變:帶有聲影的強回聲。??圖2.2冠脈IVUS影像中血管粥樣硬化斑塊各成分??(4)?IVUS影像中血管的一般測量??因IVUS影像上血管外膜的外邊界不清,測量血管大小時取界限清晰的封閉邊??界:中膜和外膜交接處有一個明確的分界面一血管外彈力膜(EEM)(圖2.3B)。??EEM面積:EEM邊界所包饒的封閉區(qū)域面積,近似代表血管面積;??EEM平均直徑:邊界為EEM的血管直徑平均值,近似代表血管平均直徑;??EEM最大直徑:邊界為EEM的血管最長直徑,近似代表血管長徑;??EEM最小直徑:邊界為EEM的血管最短直徑,近似代表血管短徑;??管腔面積:血管內(nèi)膜邊界前緣包饒的封閉區(qū)域面積。??2.2.4冠狀動脈血管斑塊研究分組、斑塊形態(tài)學測量和組成成分測定??(1)斑塊研究分姐??7??
均分的實現(xiàn)為兩部分血管最遠EEM邊界距分隔線的垂直距離相等(dl=d2),??將毗鄰心包腔結構的部分記為分組一心包腔組(P組),毗鄰心肌的部分記為分組??一心肌面組(M組)(圖2.3A),測得血管EEM邊界距離心包腔邊界的最短垂直??距離d3?(圖2.3B)。??圖2.3分組一冠脈血管IVUS影像(A圖白箭頭:壁層心包膜;T:分隔線;??dl,?d2:表示距離且相等。B圖曲線:示EEM;?d3:?EEM距心包腔垂直距離。)??為進一步探究血管周圍組織特別是心外膜脂肪組織(epicardial?adipose?tissue,??EAT)對斑塊分布的影響,于分組一所選血管的前降支上取分組二作為對照大組。??分組二的冠脈IVUS影像位于血管非緊貼心包腔段,故不存在血管外一側EAT天??然極薄的情況。分組二:選取分組一*(前降支)IVUS影像所在的冠脈血管緊貼??心包腔段外(滿足心包腔邊界垂直血管EEM最短距離>lmm或者毗鄰的心包腔結??構消失的血管段)兩端各5_內(nèi),保持在同一根血管主干,避開分支血管匯入、??避開心肌橋,存在斑塊且PB最重的一幀IVUS影像進行分析,不滿足以上條件的??8??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心外膜脂肪組織與冠心病的關系[J]. 胡成平,趙迎新.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7 (05)
[2]64排CT測量心外膜脂肪組織體積與冠心病的相關性[J]. 黃少華,王駿,孫育民,張雁,曹賓,陶文其,徐志強,羅心平,李劍. 復旦學報(醫(yī)學版). 2017(01)
[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征與斑塊分布之間關系的研究[J]. 張偉,徐新生,張風雷,董希昌,王竹文.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5(14)
[4]冠狀動脈分叉處病變重構的血管內(nèi)超聲研究[J]. 惠波,夏偉,許文亮,王旭,康維強.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4 (05)
[5]心外膜脂肪組織體積增加與高齡患者冠狀動脈斑塊形成的關系[J]. 唐晶,關淑芬,馮立軍,趙旭偉,邢雪.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05)
[6]心外膜脂肪與冠心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 秦秀嬌,閆百靈,趙慧穎.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01)
[7]心外膜脂肪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J]. 陳新忠,孫宗全,杜心靈,楊文忠,師智勇,鄭向陽.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08 (02)
本文編號:32752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32752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