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法分離細胞外囊泡中的外泌體
發(fā)布時間:2021-05-08 15:41
幾乎所有的哺乳細胞都會分泌外泌體(exosomes),它被認為是目前最具潛力的生物標志物,可以識別包括腫瘤在內的多種疾病。由于外泌體的粒徑較小,從含有不同大小的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的復雜介質中分離出外泌體,是目前外泌體研究中的重大挑戰(zhàn)。我們設計了一種微流控裝置,它是由兩個入口和三個出口組成的直型微通道,用于分離粘彈性溶液。含有低濃度聚氧乙烯(PEO)的樣品液和鞘液分別從兩個入口流入微通道。聚氧乙烯的加入可以使流體具有很高的粘彈性從而產生彈性升力,來控制流體中各種粒子的橫向遷移。樣品液中不同粒徑的納米粒子從入口I進入,首先排列在微通道的壁側,鞘液從入口II進入,通過控制入口II與入口I的流量速度比,使粒子根據(jù)粒徑尺寸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彈性升力,來驅動粒子向微通道中心線遷移。粒徑大的納米粒子受到的彈性力大而較快的遷移到微通道中心線,從中間出口流出,粒徑小的納米粒子由于受到的彈性力小遷移速度慢,從兩側出口收集。以這種方式,我們實現(xiàn)了對納米粒子進行連續(xù)的、依賴粒徑大小的、無標記的分離。隨后,我們應用此技術,對未作任何處理的胎牛血清進行外泌體分離實驗,...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外泌體
1.1.1 外泌體與細胞外囊泡
1.1.2 外泌體的形成過程
1.1.3 外泌體的組成成分
1.1.4 外泌體的功能作用
1.1.5 外泌體的提純方式
1.2 微流控技術
1.2.1 微流控的特征流體現(xiàn)象
1.2.2 微流控通道的制作
1.2.3 微流控技術的應用
1.3 立論依據(jù)和研究策略
第2章 實驗材料與方法
2.1 微流控裝置設計與制作
2.2 顆粒樣品的制備
2.3 細胞培養(yǎng)基中EVs的制備
2.4 實驗過程
2.5 納米粒子跟蹤儀分析
2.6 原子力顯微鏡分析
2.7 透射電鏡分析
2.8 PEO溶液性質
2.9 彈性升力系數(shù)的確定
2.10 粒子遷移的解析模型
2.11 粒子軌跡的數(shù)值模擬
第3章 微流控通道的結果與討論
3.1 微流控芯片粘彈性分離的設計原理
3.2 微流控裝置的理論預測
3.3 利用PS粒子驗證微流控通道
3.4 利用微流控通道分離外泌體
3.5 外泌體分離技術的比較
第4章 結論與展望
4.1 全文結論
4.2 本文創(chuàng)新點
4.3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外泌體的研究進展[J]. 盧婉,楊人強,王伶. 生命的化學. 2013(04)
本文編號:3175596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外泌體
1.1.1 外泌體與細胞外囊泡
1.1.2 外泌體的形成過程
1.1.3 外泌體的組成成分
1.1.4 外泌體的功能作用
1.1.5 外泌體的提純方式
1.2 微流控技術
1.2.1 微流控的特征流體現(xiàn)象
1.2.2 微流控通道的制作
1.2.3 微流控技術的應用
1.3 立論依據(jù)和研究策略
第2章 實驗材料與方法
2.1 微流控裝置設計與制作
2.2 顆粒樣品的制備
2.3 細胞培養(yǎng)基中EVs的制備
2.4 實驗過程
2.5 納米粒子跟蹤儀分析
2.6 原子力顯微鏡分析
2.7 透射電鏡分析
2.8 PEO溶液性質
2.9 彈性升力系數(shù)的確定
2.10 粒子遷移的解析模型
2.11 粒子軌跡的數(shù)值模擬
第3章 微流控通道的結果與討論
3.1 微流控芯片粘彈性分離的設計原理
3.2 微流控裝置的理論預測
3.3 利用PS粒子驗證微流控通道
3.4 利用微流控通道分離外泌體
3.5 外泌體分離技術的比較
第4章 結論與展望
4.1 全文結論
4.2 本文創(chuàng)新點
4.3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外泌體的研究進展[J]. 盧婉,楊人強,王伶. 生命的化學. 2013(04)
本文編號:31755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31755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