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桿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與初步應用
本文選題:金黃色葡萄球菌 + 綠膿桿菌 ; 參考:《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17年05期
【摘要】:目的建立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桿菌多重PCR檢測方法,為實驗動物細菌檢測提供快速、靈敏、簡便的方法。方法根據金黃色葡萄球菌nuc基因、綠膿桿菌Las I基因、肺炎克雷伯桿菌Pho E基因和細菌通用16S rRNA基因設計出特異性引物;經過多重PCR引物濃度和退火溫度的優(yōu)化,特異性和敏感性的檢測,建立多重PCR體系。應用該PCR體系對人工感染標本、實驗動物糞便樣本進行驗證檢測,與傳統(tǒng)檢測方法對比。結果多重PCR分別擴增出金黃色葡萄球菌(153 bp)、綠膿桿菌(600 bp)、肺炎克雷伯桿菌(368 bp)和通用(520 bp)的目的條帶。多重敏感性為10 pg,特異性檢測未從其他細菌中檢測出目的條帶。應用建立的多重PCR體系檢測出不同組合的人工感染標本,從76只糞便檢測出綠膿桿菌陽性1例,與傳統(tǒng)檢測方法結果一致。結論本文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特異、靈敏、簡便、快速等優(yōu)點,為實驗動物微生物的快速檢測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ultiplex PCR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Methods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Staphylococcus aureus nuc gen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as I gene, Klebsiella pneumoniae Pho E gene and bacterial general 16s rRNA gene. A multiplex PCR system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detection of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The PCR system was used to verify and detect the samples of artificial infection and animal faeces,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Results the target band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153 BP, Pseudomonas aeruginosa 600 BP, Klebsiella pneumoniae 368 BP and General purpose 520 BP) were amplified by multiplex PCR. The multiplex sensitivity was 10 PG, and the target bands were not detected by specific detection from other bacteria. The multiplex PCR system was used to detect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artificially infected specimens. One cas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ositive was detected from 76 fece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Conclusion the multiplex PCR method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has the advantages of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simplicity and rapidity, which provides a reliable method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microbes in laboratory animals.
【作者單位】: 河北省實驗動物重點實驗室河北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學部;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
【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5BAI07B02-05)
【分類號】:R44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濟超;陳凱麗;梁國威;劉靜;席家寧;;肺炎克雷伯桿菌101株臨床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年06期
2 潘慧瓊;;肺炎克雷伯桿菌臨床分布及敏感率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3年12期
3 邵怡;向戰(zhàn)蘭;;69株兒童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桿菌藥敏結果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年08期
4 蔡篤運 ,賈杰,蘇林光,莫成錦;200株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性分析[J];海南醫(yī)學;2002年10期
5 曹麗華,王慧玲,楊琳;肺炎克雷伯桿菌超廣譜β-內酰胺酶檢測及耐藥性分析[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6 婁美萍;林平;;社區(qū)與醫(yī)院感染中肺炎克雷伯桿菌和大腸埃希菌耐藥性分析[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2年02期
7 何紫琪;李從榮;楊艷兵;李娟;余華;;563株肺炎克雷伯桿菌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2年07期
8 黃秋生;李璐;黃茂;;266例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桿菌的耐藥性分析[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7期
9 鄒建話;祝愛霞;羅惠玲;麥光興;張修發(fā);;84株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性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年03期
10 王運鐸;范艷萍;張毅華;;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肺炎克雷伯桿菌的基因型分型及耐藥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涂榮華;廖國祥;;37例肺炎克雷伯桿菌藥敏與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8年
2 陳泗虎;李昌崇;;兒童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基因分析[A];2011年浙江省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學術年會暨兒內科疾病診治新進展國家級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1年
3 李亞清;嚴建平;呂火祥;胡慶豐;;連續(xù)4年對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性的監(jiān)測[A];浙江省醫(yī)學會呼吸系病分會成立三十周年慶典活動暨2008年呼吸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4 項龍;李鶯;柏振江;陶云珍;丁云芳;謝敏慧;;蘇州兒童重癥監(jiān)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分析[A];2012年江浙滬兒科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學術年會、兒內科疾病診治新進展國家級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2年
5 顏碧清;殷穎杰;陶靜;;2008-2010年ICU內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性監(jiān)測分析[A];首屆西湖重癥醫(yī)學論壇暨2011年浙江省重癥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6 蓋磊;顏碧清;江潔曙;王珊珊;殷穎杰;厲旭光;方晶晶;陶靜;;2008-2010年ICU內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性監(jiān)測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一屆重癥心臟全國學術大會暨第二屆西湖重癥醫(yī)學論壇、2013年浙江省重癥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7 黃永茂;劉恩芹;鐘利;林雁;史小玲;;產ESBLs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性及其CTX-M型ESBL檢測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九次感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游雪甫;不控制細菌耐藥,可能無藥可用[N];人民日報;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徐艷玲;耐碳青霉烯類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機制及同源性分析[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4年
2 黃金梅;臨床分離80株肺炎克雷伯桿菌的藥敏檢測及超廣譜β-內酰胺酶相關耐藥基因的檢測[D];川北醫(yī)學院;2016年
3 魏繁;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在細菌性膿毒癥中的作用及體外形成的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6年
4 李君杰;多重耐藥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機制及臨床特點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5 林雪梅;重癥醫(yī)學科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性分析[D];浙江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921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199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