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氧代謝及DNA損傷修復通路相關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預測放射性肺炎相關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4-25 20:15
本文選題:食管鱗癌 + 放射治療; 參考:《濟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背景及目的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發(fā)布數據,2015年中國新發(fā)食管癌患者47.79萬,其中食管鱗癌患者占到95%的比例。對于局部晚期無法手術切除的食管鱗癌患者,放射治療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模式。隨著三維適形、調強放療等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食管鱗癌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均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放療過程中正常肺組織無法避免會受到一定劑量的照射,導致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放射性肺炎一旦發(fā)生,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產生重要影響,嚴重者還可危及生命。所以放射性肺炎預測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基因組水平上單個核苷酸的變異,該種變異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大于1%。SNP是繼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微衛(wèi)星多態(tài)性后的第三代分子遺傳標記。既往研究已經發(fā)現炎癥反應通路、DNA損傷修復通路以及氧化應激等通路相關基因的SNP可以預測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放射線通過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作用于靶DNA。對于低線性能量傳遞的射線而言,間接效應是放射線發(fā)揮生物學作用的主要模式。所謂間接效應是指放射線作用于靶DNA周圍的水分子,繼而產生以活性氧為主的自由基,彌散到靶DNA產生生物效應;钚匝踉斐蒁NA損傷后,機體啟動DNA損傷的修復機制。損傷與修復兩條通路失調最終引起放射效應,表現在正常組織上即為放射性損傷。所以本研究擬探索活性氧代謝及DNA損傷修復通路中某些關鍵基因的SNP與放射性肺炎的關系。方法1.前瞻性入組265例初治的局部晚期擬行放療的食管鱗癌患者,按CTCAE 4.0標準對患者放射性肺炎狀況進行評價。根據患者放射性肺炎發(fā)生情況,將患者分為放射性肺炎組(≥2級)和非放射性肺炎組(0級和1級)。2.所有入組患者于治療前抽取5ml外周血標本,提取血液DNA,利用SEQUENOM Mass Array基因質譜儀對活性氧代謝及DNA損傷修復通路的4個基因5個SNP位點進行基因分型檢測。3.同步收集患者相關、腫瘤相關及治療相關一般臨床信息。4.采用Cox比例回歸模型、Kaplan Meier分析等多種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一般臨床因素、SNP基因型與≥2級放射性肺炎風險之間的相關性。結果1.患者一般特征及放射性肺炎發(fā)生情況:入組265例食管鱗癌患者,男性207例,女性58例,平均年齡65歲。265例患者中,30.6%合并肺氣腫,22.6%合并高血壓,6.8%患有糖尿病。所有患者平均隨訪時間15.4月,截至最后隨訪日期,42例(15.8%)患者出現≥2級放射性肺炎。2.臨床因素與放射性肺炎:Cox單因素、多因素分析發(fā)現,MLD和V20是放射性肺炎的有效預測因子(MLD:HR=0.186,95%CI=0.086-0.403,P0.001,HR=0.205,95%CI=0.092-0.455,P0.001;V20:HR=0.253,95%CI=0.112-0.570,P=0.001,HR=0.261,95%CI=0.115-0.594,P=0.001)。而年齡、性別、吸煙狀況、肺氣腫、糖尿病、高血壓、KPS、腫瘤位置、腫瘤分期、放療模式、放療總劑量與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無明顯的相關性。3.SNP與放射性肺炎:Cox單因素、多因素分析發(fā)現,MTHFR基因的rs1801131位點能夠預測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P=0.004,P=0.019),與TT基因型相比,GG/GT基因型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風險明顯降低。其他位點(GSTP1:rs1695,SOD2:rs4880,GSTA1:rs3957356 MTHFR:rs1801133)則未發(fā)現顯著相關性。結論研究發(fā)現,MLD和V20是放射性肺炎的有效預測因子;MTHFR基因rs1801131位點可以預測食管鱗癌患者放療后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風險,與TT基因型相比,GG/GT基因型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風險明顯降低;聯合遺傳標記與放療劑量學指標,可以高效能的預測放射性肺炎風險,從而指導臨床個體化放療。
[Abstract]:鑳屾櫙鍙婄洰鐨勬牴鎹浗瀹剁檶鐥囦腑蹇冨彂甯冩暟鎹,
本文編號:18027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180279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