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電磁力杠桿機構的力平衡式傳感器
本文關鍵詞:采用電磁力杠桿機構的力平衡式傳感器
【摘要】:力傳感器在力學計量領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質量特性參數(shù)(質量、質心、轉動慣量和慣性矩)的基礎。傳統(tǒng)力傳感器由于彈性敏感元件的非線性和信噪比問題,其精度難以突破0.02%。本文提出了一種采用電磁力杠桿機構的力平衡式傳感器,改善傳感器的非線性和信噪比問題以提高傳感器精度。首先,通過對目前常用力平衡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進行分析,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力平衡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實現(xiàn)機制,并對傳感器進行了機械結構設計,主要包括單點傳感器和三點傳感器的設計。其次,設計分析了用于產(chǎn)生電磁力的電磁鐵。確定了電磁鐵的結構參數(shù),包括電磁鐵結構形式的確定及線圈的設計。使用有限元軟件ANSYS對電磁鐵進行了仿真,初步得到電磁力與線圈電壓之間的關系曲線,驗證了F-U曲線的非線性。隨后,對電磁鐵的特性進行了分析,得出氣隙和溫度是影響F-U曲線非線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采用分段線性擬合的方法解決F-U曲線的非線性問題。然后,設計了電磁力控制系統(tǒng)的硬件電路。采用直流斬波電路對電磁力進行控制。通過信號采集電路,利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和霍爾電流傳感器對傳感器進行實時監(jiān)測,使用TMS320F2812的EV模塊產(chǎn)生PWM輸出信號控制直流斬波電路;谏鲜鲇布O計了控制系統(tǒng)的軟件,包括信號采集模塊和PWM信號產(chǎn)生模塊。最后,建立傳感器實驗臺,進行了傳感器重復性誤差實驗、位置誤差實驗及溫度實驗來驗證傳感器的靜態(tài)特性。此外,對測量誤差的來源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力傳感器 電磁力 線性度 信噪比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P21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緒論8-16
- 1.1 傳感器概述8-11
- 1.1.1 傳感器的發(fā)展歷史8-9
- 1.1.2 力傳感器9-10
- 1.1.3 幾種常用力傳感器的比較10-11
- 1.2 力傳感器的發(fā)展現(xiàn)狀11-13
- 1.3 課題研究背景及意義13-14
- 1.4 本文主要研究內容和方法14-16
- 2 傳感器原理及結構設計16-24
- 2.1 力平衡式傳感器測力原理16
- 2.2 單點傳感器設計16-21
- 2.2.1 單點傳感器工作原理16-17
- 2.2.2 傳感器機械結構設計17-21
- 2.3 三點傳感器設計21-22
- 2.4 傳感器特性分析22
- 2.5 本章小結22-24
- 3 電磁鐵設計24-36
- 3.1 電磁鐵設計基礎24-26
- 3.1.1 電磁鐵的結構及工作原理24
- 3.1.2 電磁鐵的分類24-25
- 3.1.3 磁路計算基本定律25-26
- 3.2 直流電磁鐵設計26-32
- 3.2.1 電磁鐵結構形式的確定26-27
- 3.2.2 電磁鐵線圈設計27-32
- 3.3 電磁鐵的有限元分析32-35
- 3.3.1 有限元模型32-33
- 3.3.2 分析結果33-35
- 3.4 本章小結35-36
- 4 電磁鐵特性分析及電磁力線性化36-44
- 4.1 氣隙對電磁鐵的影響36-37
- 4.1.1 氣隙對電磁力的影響36
- 4.1.2 氣隙對漏磁的影響36-37
- 4.2 溫度對電磁鐵的影響37-41
- 4.2.1 熱膨脹37
- 4.2.2 溫度對線圈電阻的影響37-38
- 4.2.3 溫度對電磁鐵氣隙的影響38-39
- 4.2.4 溫度對磁極面積的影響39-40
- 4.2.5 溫度對電磁力影響40-41
- 4.3 電磁力線性化41-43
- 4.3.1 常用線性化方法41-42
- 4.3.2 分段線性擬合42-43
- 4.4 本章小結43-44
- 5 電磁力控制系統(tǒng)設計44-64
- 5.1 系統(tǒng)方案設計44
- 5.2 系統(tǒng)硬件設計44-57
- 5.2.1 信號采集電路設計44-51
- 5.2.2 主電路設計51-54
- 5.2.3 控制電路設計54-57
- 5.3 系統(tǒng)軟件設計57-62
- 5.3.1 開發(fā)環(huán)境57
- 5.3.2 軟件總體設計57
- 5.3.3 信號采集模塊57-60
- 5.3.4 PWM信號產(chǎn)生模塊60-62
- 5.4 本章小結62-64
- 6 傳感器特性實驗64-70
- 6.1 傳感器實驗臺64-65
- 6.2 實驗方法65-66
- 6.2.1 實驗條件65
- 6.2.2 實驗設計65-66
- 6.3 實驗結果分析66-67
- 6.4 實驗誤差分析67-68
- 6.5 本章小結68-70
- 7 總結70-72
- 致謝72-74
- 參考文獻74-78
- 附錄78
- A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論文78
- B 作者在攻讀學位期間參與的科研項目7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郭春海;譚俊杰;;一種新型主動微混合器及其流場的數(shù)值研究[J];計算力學學報;2012年05期
2 張繼革,吳元強,閆慧杰;控制棒可動線圈電磁驅動機構電磁力增強機理[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3期
3 李軍;劉甫坤;劉太君;劉亮;葉焱;文化鋒;夏銀水;;EAST 4.6 GHz多結波導陣天線電磁特性研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4年05期
4 佟為明,許峰,李鳳閣;麥克斯韋電磁力公式與某些電磁現(xiàn)象的解釋[J];電子器件;2001年04期
5 滕召勝,童調生,李福彬;電磁力平衡傳感器的溫度影響及其補償[J];傳感器技術;1998年02期
6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陳耀慧;陳志華;范寶春;;翼型繞流電磁力控制優(yōu)化[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2 張輝;范寶春;陳志華;;電磁力增升減振機理的實驗研究[A];第九屆全國實驗流體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3年
3 謝寶昌;王建輝;俞希遞;;永磁直線同步電動機電磁力研究[A];第十一屆中國小電機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吳存有;;強磁場在材料科學上的應用研究進展[A];2007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劉會星;周本謀;劉宗凱;單偉;程峰;;翼型繞流的電磁力優(yōu)化控制數(shù)值模擬[A];中國物理學會第十五屆靜電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胡宇達;邱家俊;卿光輝;;汽輪發(fā)電機端部繞組的電磁力計算與振動問題[A];第十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卷[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科學家提出用電磁力測定物體準確質量[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5年
2 肖英龍;日本連鑄工藝中電磁力應用技術[N];中國冶金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尹紀富;電磁力控制鈍體繞流場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2 劉會星;回轉體流場三維結構特征及其電磁力控制效應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3 郭春海;電磁力擾動作用下微管道中液體流動與混合的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4 張輝;以減阻增升減振為目標的尾流的電磁優(yōu)化控制[D];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
5 陳耀慧;翼型繞流的電磁力控制[D];南京理工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馳;湍流邊界層電磁力控制系統(tǒng)和魚雷模型電磁減阻實驗[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2 馮文宗;多工況背景下汽輪發(fā)電機不平衡電磁力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3 田秋騁;彈性元件對電磁力傳感器性能的影響及改進[D];東北大學;2014年
4 沈利堅;采用電磁力杠桿機構的力平衡式傳感器[D];重慶大學;2016年
5 張婧;基于電磁力的焊接熱裂紋隨焊控制新方法[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6 侯振東;基于電磁力的分離式航天器相對軌道控制方法[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張光林;翼型流場電磁力主動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8 劉金鵬;基于Ansoft的電勵磁爪極發(fā)電機磁場分析與徑向電磁力計算[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9 劉鵬;翼型失速的電磁力控制[D];南京理工大學;2007年
10 邵萬里;精密電磁力平衡傳感器設計[D];湖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7913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791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