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自動化論文 >

新型繩傳動混聯(lián)肘腕康復機器人的設計與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1-21 13:08
  肘關節(jié)和腕關節(jié)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受到損傷的關節(jié),受傷之后需要合理的康復訓練才能恢復。本文基于肘腕關節(jié)的康復運動特點,提出一種新型繩傳動混聯(lián)肘腕康復機器人,并對其進行了運動學、工作性能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分析了肘腕關節(jié)的解剖學結構和康復訓練醫(yī)學機理,從原理上設計了(2-SPS/U)&RR的串并混聯(lián)機構構型。在構型設計的基礎上,完成了肘腕康復機器人的整體結構設計,其結構由移動支撐裝置、驅動模塊及肘腕康復機構三個部分組成,驅動模塊采用線管鋼絲繩傳動系統(tǒng),具有結構簡單、布局靈活、可以將驅動系統(tǒng)和執(zhí)行機構分離等優(yōu)點,同時設計了多處尺寸調節(jié)裝置,可以適應不同身高體重的病人。其次,對新型繩傳動混聯(lián)肘腕康復機器人進行了運動學分析。首先求解了腕部并聯(lián)機構的運動學正反解,并根據(jù)具體實例驗證了其運動學解的正確性。繪制了腕部并聯(lián)機構的運動曲線,結果表明動平臺以恒定角速度運動時驅動繩索運動平穩(wěn),說明了腕部并聯(lián)機構的可行性。然后將腕部并聯(lián)機構等效為虎克鉸與肘部康復機構串聯(lián),將整個混聯(lián)機構等效為一個串聯(lián)機構,基于D-H法求解了其運動學方程和雅克比矩陣,并驗證了運動學方程的正確性,為后面的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文章來源】: 馬志廣 河北工業(yè)大學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新型繩傳動混聯(lián)肘腕康復機器人的設計與分析


MIT-MANUS機器人

機器人,自由度,研究所


院的N.Hogan和H.LKerbs研究完成了一臺具有重量補償作用的名為MIT–MANUS的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12],如圖1.1所示。該機器人是一種五連桿機構,具有2個自由度。該機器人可以通過牽引患者的手臂來帶動肘關節(jié)和肩關節(jié)的康復訓練,而且患者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設置運動軌跡以適合自己的康復。該機器人還可以采集康復訓練過程中的信息,并且可以將運動信息反映在電腦上給人實時反饋[13-15]。后來他們在MANUS的基礎上提出了2-DOF腕關節(jié)康復機構[16-17],與肘部和肩部訓練模塊結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具有4個自由度,如圖1.2所示。圖1.1MIT-MANUS機器人圖1.2改進后的MIT-MANUS機器人2000年,美國加州大學與芝加哥康復研究所提出了一種具有1個主動自由度,2個被動自由度的3-DOF上肢康復機器人ARM-Guide[18-19],如圖1.3所示。其主動自由度是由直線導軌來帶動前臂的屈曲,直線導軌由電機驅動。在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患者需要將上臂綁在康復機器人的夾板上,然后由機器人帶動手臂沿著滑軌運動。后來該機器人經(jīng)過改進,增加了活動度測量功能,并且增加了傳感器可以將患者康復訓練過程中的力信號傳給計算機,通過計算機的分析處理得出數(shù)據(jù),醫(yī)生就可以根據(jù)數(shù)

機器人,大學,意大利,自由度


河北工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3據(jù)進行個性化定制,制定適合患者的康復訓練方案。但是該上肢康復機器人的自由度較少,訓練模式比較單一。2002年,英國利茲大學研發(fā)了一種iPAM雙臂康復機器人系統(tǒng)[20],如圖1.4所示。該系統(tǒng)由氣動肌肉驅動,由雙機械臂牽引患者的上肢,實現(xiàn)上肢關節(jié)的康復訓練。該系統(tǒng)可以記錄康復訓練過程中手臂與機械臂的力,用于醫(yī)生進行分析,制定康復訓練方案。圖1.3ARM-Guide機器人圖1.4iPAM機器人意大利帕多瓦大學提出了一種三自由度的上肢康復機器人NeReBot[21],如圖1.5所示。該機器人采用繩索驅動,通過牽引患者的上肢對患者的肩、肘進行康復訓練,而且該系統(tǒng)具有圖形采集功能。日本大阪大學研制了一款名為EMUL的上肢康復機器人[22],如圖1.6所示。該機器人采用串聯(lián)機構,通過牽引患者的手部實現(xiàn)腕部、肘部、肩部的康復訓練,具有6個自由度,并且具有重力補償和游戲模塊,增加了安全性、趣味性。圖1.5NeReBot機器人圖1.6EMUL機器人Balgrist大學附屬醫(yī)院和瑞士皇家理工學院共同研制了6-DOF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名為ARMin[23],如圖1.7所示。該機器人可以實現(xiàn)肩關節(jié)的旋轉、屈曲、大臂轉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Matlab的機械手運動學分析與仿真[J]. 陳洋,管殿柱.  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學報. 2016(04)
[2]腕功能康復機器人的設計與分析[J]. 李明強,謝叻.  機械設計與研究. 2016(04)
[3]一類不滿足Pieper準則的機器人逆運動學解析解獲取方法[J]. 于凌濤,王文杰,王正雨,谷慶,王嵐.  機器人. 2016(04)
[4]基于外骨骼的可穿戴式上肢康復機器人設計與研究[J]. 許祥,侯麗雅,黃新燕,章維一.  機器人. 2014(02)
[5]上肢康復機器人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J]. 楊啟志,曹電鋒,趙金海.  機器人. 2013(05)
[6]機器人技術研究進展[J]. 譚民,王碩.  自動化學報. 2013(07)
[7]運動醫(yī)學與運動療法[J]. 李善華,屈紅林.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7(45)
[8]基于ADAMS的機器人動力學仿真分析[J]. 白麗平.  機電工程. 2007(07)
[9]一關節(jié)型機械臂運動學分析及雅可比矩陣求解[J]. 侯國柱,孔慶忠.  寧夏工程技術. 2007(01)
[10]前臂復合傷術后的早期康復治療[J]. 張旭.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04(11)

博士論文
[1]繩牽引并聯(lián)機器人的力學分析與性能優(yōu)化[D]. 蘇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014
[2]上肢康復機器人及相關控制問題研究[D]. 吳軍.華中科技大學 2012
[3]生物融合式康復機構理論與應用研究[D]. 邊輝.燕山大學 2011
[4]基于sEMG信號的外骨骼式機器人上肢康復系統(tǒng)研究[D]. 李慶玲.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六自由度外骨骼上肢康復機器人的設計和分析[D]. 張帆.天津理工大學 2015
[2]基于外骨骼的上肢康復機器人設計與研究[D]. 許祥.南京理工大學 2014
[3]上肢康復機器人設計與運動規(guī)劃[D]. 李妍姝.東華大學 2012
[4]運動康復對于肘關節(jié)骨折療效評價的臨床研究[D]. 陳晟.南昌大學 2009
[5]肘關節(jié)康復訓練裝置的研究[D]. 楊明.華中科技大學 2008
[6]五自由度機械手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D]. 陳雷.河北工業(yè)大學 2006



本文編號:299122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99122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bf5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