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元模型的CZ法硅單晶溫度與直徑跟蹤控制
【學位單位】:西安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O613.72;TP273
【部分圖文】:
緒論.1 研究背景及意義從晶體管問世開始,到目前完全占領整個電子信息市場,半導體材料的優(yōu)越性能業(yè)界得到廣泛認可,現(xiàn)已成為工業(y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基礎材料。其中,以硅材料表突出。硅材料來源廣泛,極易獲取,儲存量大,利用硅材料制作的半導體電子器件多特點,如良好的電學特性和熱穩(wěn)定性使其在不同溫度環(huán)境下仍可以保持穩(wěn)定工作而成為了微電子、通信、光伏發(fā)電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不可替代的半導體材料。如球范圍內以硅單晶為基礎材料的半導體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占 95%以上[1],與此同時近年來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半導體硅材料的需求量也急劇上升[2]。硅半導體材料主要指硅單晶材料,而硅單晶則是硅原子嚴格按照一定晶格結構生的產物。自然界存在的硅單晶分為天然形成和人工制備兩種,由于天然形成的硅單稀少,通常需要通過人工制備的方法來獲取。硅單晶生長完成后再經過后續(xù)的拋光等工藝過程則可以作為基礎材料用于半導體集成電路和光伏發(fā)電產業(yè),如圖 1-1 所
西安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制模型使其更準確、更貼近實際,并且能夠結合控制方法其滿足工業(yè)要求是至關重要的。眾所周知,晶體品質由其位錯密度、晶體內部的殘留應力等,而這些屬性很大程度情況。因此,為了適應硅單晶大尺寸、高品質的發(fā)展趨勢部溫度分布的同時控制具有重要意義。單晶生長技術制備硅單晶方法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直拉法(CZ、水熱法等[5]。直拉法能夠通過摻雜等手段來控制晶體特硅單晶棒,因而在半導體器件與集成電路產業(yè)中占據著非直徑、高品質硅單晶的生長與制備過程[6-9]。其中,CZ 法。
圖 1-3 熱系統(tǒng)實物Fig.1-3 Thermal system917 年發(fā)明了從熔體中生長單晶的方法,奠定了大程度上促進了晶體生長技術的發(fā)展。直拉法晶觀察晶體生長過程;不發(fā)生直接接觸,熱應力得以明顯降低;晶和縮頸工藝顯著減少缺陷,得到特定晶向的以適當增大。拉硅單晶生長示意圖。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先亮;任忠鳴;鄧康;吳亮;;基于數值模擬的太陽能直拉硅單晶熱場降耗研究[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6年11期
2 劉丁;趙小國;趙躍;;直拉硅單晶生長過程建模與控制研究綜述[J];控制理論與應用;2017年01期
3 上海有色金屬研究所X光小組;;X光定向法控制硅單晶長苞部位[J];理化檢驗.物理分冊;1974年05期
4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發(fā)成功4英寸碳化硅單晶[J];人工晶體學報;2013年02期
5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發(fā)成功4英寸碳化硅單晶[J];功能材料信息;2013年01期
6 諶立新;;我國大直經碳化硅單晶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3期
7 劉廣榮;;中國成功研制了3英寸碳化硅單晶[J];半導體信息;2007年04期
8 楊德仁;闕端麟;;摻氮直拉硅單晶的研究和應用[J];中國集成電路;2004年03期
9 李春龍,沈益軍,楊德仁,馬向陽,余學功,闕端麟;直拉重摻硼硅單晶的研究進展[J];稀有金屬;2003年03期
10 ;北京有色研究總院拉制出直徑200mm的硅單晶[J];有色冶金節(jié)能;1996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余學功;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用直拉硅單晶的缺陷工程[D];浙江大學;2004年
2 崔燦;直拉硅單晶的氧沉淀及內吸雜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3 陳加和;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用同族元素摻雜直拉硅單晶的微缺陷及其缺陷工程[D];浙江大學;2008年
4 張新鵬;雜質對直拉硅單晶中原生缺陷以及熱處理誘生缺陷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3年
5 曾徵丹;雜質對直拉硅單晶力學性能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1年
6 李東升;集成電路用直拉單晶硅力學性能[D];浙江大學;2002年
7 滕冉;大直徑硅單晶的制備與數值分析[D];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2017年
8 曾慶凱;直拉硅單晶中微缺陷演變的相場模擬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9 徐進;直拉硅單晶中氧沉淀及其誘生缺陷的透射電鏡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萬銀;基于有限元模型的CZ法硅單晶溫度與直徑跟蹤控制[D];西安理工大學;2019年
2 馮雪亮;直拉法硅單晶生長固液相變模型與數值仿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8年
3 袁康;重摻雜對直拉硅單晶機械性能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8年
4 景坤雷;CZ硅單晶等徑階段熱場溫度建模與控制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8年
5 李娟;硅單晶生長速度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9年
6 李劼;碳化硅單晶微管缺陷的表征及分布規(guī)律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7 徐吳兵;摻鍺直拉硅單晶中缺陷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趙一英;氮和鍺對直拉硅單晶機械性能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4年
9 段偉鋒;硅單晶等徑階段直徑模型辨識與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7年
10 王鎮(zhèn)輝;重摻磷直拉硅單晶中缺陷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8497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4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