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振天線的結構顏色和分子傳感器件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P212;TN822
【圖文】:
現(xiàn)對光波的傳輸和性能控制。這些傳統(tǒng)光學元件體積大,一般在光路系統(tǒng)中作為分離元件使用,在小型化和集成化應用方面具有局限性。隨著微納制造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亞波長光學天線的出現(xiàn)為新型光學器件的研制開辟了一條新思路。光學天線具有納米尺度的場局域特點,能夠實現(xiàn)光從無邊界自由空間到納米局域空間的能量耦合和轉換,同時為光波的振幅、相位和偏振等性能參數的調控提供了有效方法,有望實現(xiàn)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新功能光學器件。1.1.1 光學天線概述天線理論和技術在射頻和微波波段發(fā)展較為成熟,相繼出現(xiàn)了振子天線、引向天線、螺旋天線、喇叭天線和八木天線等,已廣泛應用于電磁波的輻射、傳輸、控制和接收。最典型、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是半波長偶極子天線(DipoleAntenna),其結構如圖 1-1 所示,由一對對稱放置的金屬導體構成,導體相互靠近的兩端分別與饋電線相連,整個導體的長度大致為共振波長的一半,電流分布具有駐波的形式。將類似的微波天線概念引入到光學波段,對于探索光與人工結構材料相互作用過程中的新效應以及發(fā)展新功能光學器件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圖 1-2Au 在不同頻段的電導率特性[3]了典型金屬金(Au)在不同頻段的電導率[3]。在微率保持為常數 107S/m,表現(xiàn)為理想金屬導電性能紅外和可見光波段時,其電導率實部開始減小,同013Hz 以上甚至超過了實部,表現(xiàn)出非理想導電特質,天線與光波相互作用時會產生如圖 1-3 所示的的尺寸通常比按波長等比例縮放的尺寸更小,同時圖 1-3 金屬棒的表面等離子體激化示意圖[4]
圖 1-2Au 在不同頻段的電導率特性[3]了典型金屬金(Au)在不同頻段的電導率[3]。在率保持為常數 107S/m,表現(xiàn)為理想金屬導電性紅外和可見光波段時,其電導率實部開始減小,013Hz 以上甚至超過了實部,表現(xiàn)出非理想導電質,天線與光波相互作用時會產生如圖 1-3 所示的尺寸通常比按波長等比例縮放的尺寸更小,同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現(xiàn)代表面等離子體光學專輯——導讀[J];光電工程;2017年02期
2 陳元安;李芳;;表面等離子體光子學的發(fā)展與應用[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02期
3 趙華君;程正富;石東平;張東;;局域表面等離子體研究進展[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2期
4 董娜;;基于類表面等離子體的一種新型低通濾波器[J];中國新通信;2017年15期
5 鐘任斌;周俊;劉維浩;劉盛綱;;漸變結構仿表面等離子體太赫茲傳輸線研究[J];電子學報;2012年09期
6 陳聰;王沛;苑光輝;王小蕾;閔長俊;鄧燕;魯擁華;明海;;基于表面等離子體效應的光開關研究現(xiàn)狀和進展[J];物理;2008年11期
7 蔡浩原;;高分辨率表面等離子體顯微鏡綜述[J];中國光學;2014年05期
8 張兵心;陳淑芬;付雷;鄒正峰;孟彥彬;;基于表面等離子體激發(fā)的光學操控技術[J];中國激光;2012年06期
9 顧本源;;表面等離子體亞波長光學原理和新穎效應[J];物理;2007年04期
10 從恒斌;利用表面等離子體的激光共振增強傳感器的敏感特性[J];機械設計與制造;199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楊;金崇君;;銀納米嘴陣列中的可調諧表面等離子體諧振[A];第九屆全國光學前沿問題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朱薇;陸衛(wèi)兵;詹琪;;基于石墨烯表面等離子體極化波可變傳輸寬度波導設計[A];2013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C];2013年
3 曹爍暉;蔡偉鵬;謝堂堂;劉倩;劉曉慶;李耀群;;基于表面等離子體耦合定向熒光的生物傳感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9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4 張小明;王勝磊;肖君軍;;表面等離子體微納顆粒光學微操控與散射特性研究[A];“廣東省光學學會2013年學術交流大會”暨“粵港臺光學界產學研合作交流大會”會議手冊論文集[C];2013年
5 明海;王沛;魯擁華;;金屬復合微納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的全光調控和傳感的研究[A];2008介觀光學及其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王同標;劉念華;于天寶;廖清華;;表面等離子體在側向耦合波導中的傳輸特性[A];第十五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報告會報告摘要集[C];2012年
7 李耀群;;帶成像功能的表面等離子體耦合熒光定向發(fā)射系統(tǒng)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03分會:分析可視化及交叉學科新方法[C];2014年
8 梅霆;;表面等離子體的電泵有源操控[A];第九屆全國光學前沿問題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金崇君;;金蘑菇陣列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及其應用[A];“廣東省光學學會2013年學術交流大會”暨“粵港臺光學界產學研合作交流大會”會議手冊論文集[C];2013年
10 陳敏;劉倩;曹爍暉;霍斯欣;潘曉會;翟艷云;李耀群;;具備軸向分辨的多角度表面等離子體耦合發(fā)射熒光顯微成像技術[A];第十屆全國化學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墻報)[C];201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比利時魯汶大學化學系博士生 蘇亮;表面等離子體助力太陽能電池提效[N];中國能源報;2012年
2 記者 李秋怡;到2015年 攻克300項核心技術[N];四川日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德;基于共振天線的結構顏色和分子傳感器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2 姬蘭婷;基于表面等離子體效應的聚合物光波導器件研究[D];吉林大學;2019年
3 孟力俊;納米尺度上若干光學諧振現(xiàn)象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9年
4 陳志紅;表面等離子體波導光傳播調控技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5 鄭凱;混合表面等離子體波導的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17年
6 程桂青;聚合物誘導和調控金納米棒的表面等離子體手性自組裝[D];吉林大學;2019年
7 黃雨;表面等離子體近場成像的有限元法模擬與分析[D];清華大學;2016年
8 施學良;基于表面等離子體的新型光子器件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9 邸岳淼;水體痕量污染物表面等離子體檢測技術研究與實驗[D];浙江大學;2006年
10 任希鋒;高維糾纏和表面等離子體輔助光傳送的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萬曄;人工表面等離子體結構的散射和傳輸特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2 郭云峰;金屬—電介質—金屬型表面等離子體光柵耦合模式優(yōu)化仿真研究[D];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3 王迪;表面等離子體動態(tài)全息成像的理論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9年
4 馬宏博;基于空間光調制的表面等離子體動態(tài)全息設計與實驗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9年
5 伊興春;MDM表面等離子體光波導的Fano傳輸特性研究[D];山西大學;2019年
6 龔海彬;太赫茲金屬陣列局域表面等離子體氣體傳感技術研究[D];深圳大學;2018年
7 黎曉明亮;基于阿基米德螺旋結構的光捕獲和光操控研究[D];蘭州大學;2019年
8 邵泓焰;超表面等離子體成像系統(tǒng)設計及其光學效應研究[D];江南大學;2018年
9 陳子男;組分可控的AZO薄膜生長及光學特性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8年
10 蔡昕e
本文編號:27488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74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