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感知理論在空間光學遙感成像系統(tǒng)中的應用方法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P751
【圖文】:
壓縮感知理論在空間光學遙感成像系統(tǒng)中的應用方法研究首先在受制于大規(guī)模探測器制造困難且成本高昂的光學成像領域率先實踐。2007年,美國萊斯大學的 Duarte M F 等人提出了單像素相機系統(tǒng),它以數(shù)字微鏡陣列(DMD)作為編碼器件,應用單個光電二極管作為成像探測器,首次實現(xiàn)了壓縮感知理論的應用[80]。該系統(tǒng)的組成如圖 1.1 所示,通過光學系統(tǒng)將目標投影至DMD 上,DMD 由數(shù)字電壓信號控制微鏡片的機械偏轉實現(xiàn)對入射光線的調整,完成對圖像信號的編碼,反射光經透鏡聚焦到光電二極管上,再經 AD 轉換器轉換為數(shù)字信號。通過多次編碼重復測量,最后根據(jù)采樣數(shù)據(jù)重構得到原始圖像。
圖 1.1 單像素相機原理及實物圖Figure 1.1 The principle schematic and physical diagram of single-pixel camera.光譜成像需同時獲取目標的二維空間信息與一維光譜信息,傳統(tǒng)光譜成像系統(tǒng)采用色散元件將目標不同光譜通道的光進行分離,再分別對不同光譜通道進行成像。這樣一次曝光只能獲得單光譜通道的二維空間信息,需要進行多次曝光才能獲取三維的光譜成像信息。2007 年,美國杜克大學的 DISP 研究小組提出了基于編碼孔徑的光譜成像系統(tǒng)(CASSI),利用編碼孔徑和色散元件將三維光譜圖像數(shù)據(jù)壓縮編碼投影至二維探測器上,形成混疊信息,并通過重構算法恢復得到完整三維信息,極大地降低了數(shù)據(jù)采集量[69-7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景山;本刊記者;;遙感成像技術:延伸的視界[J];中國攝影;2017年10期
2 吳鵬;;類型攝影的道器辨識[J];中國攝影;2017年10期
3 張建業(yè);趙曉林;趙搏欣;高關根;陳小龍;;基于壓縮感知的遙感成像稀疏重構性能分析[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9年02期
4 王先兵;喬延利;楊世植;周全;;偏振遙感成像探測技術及其在目標毀傷效果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5 楊麗君;吳健平;;遙感成像技術的發(fā)展[J];地理教學;2003年05期
6 ;我國遙感成像探測技術獲重要突破[J];現(xiàn)代科學儀器;2013年01期
7 劉吉英;朱炬波;嚴奉霞;張增輝;;基于壓縮感知理論的稀疏遙感成像系統(tǒng)設計[J];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2010年08期
8 ;我國遙感成像探測技術取得重要突破[J];紅外;2013年04期
9 趙楠翔;胡以華;;激光遙感成像信號與目標細特性關系研究[J];紅外與激光工程;2006年02期
10 謝佳楠;劉兆軍;李博;阮寧娟;;信息密度與圖像主觀評價的關系研究[J];航天返回與遙感;201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大鵬;蘇楓;袁馳;龍華保;;基于強度關聯(lián)遙感成像的圖像重構算法研究[A];2016年紅外、遙感技術與應用研討會暨交叉學科論壇論文集[C];2016年
2 胡以華;舒嶸;趙淑華;薛永祺;;遙感成像的定位技術及其精度分析[A];成像光譜技術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雷利卿;姜景山;;不同衛(wèi)星編隊構型的遙感成像能力研究[A];第二屆微波遙感技術研討會摘要全集[C];2006年
4 曾琪明;賈建瑛;;一種根據(jù)圖像時空統(tǒng)計來檢測和校正CCD遙感成像缺陷的新方法[A];第十五屆全國遙感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張達;劉棟斌;;基于大氣輻射傳輸模型的遙感成像系統(tǒng)信噪比計算研究[A];第九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11年
6 韓申生;;基于稀疏和冗余表象的關聯(lián)成像技術及其在遙感中的應用研究[A];第十屆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7 王建宇;;高光譜遙感技術的進展與展望[A];大珩先生九十華誕文集暨中國光學學會2004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U
本文編號:27386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738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