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驅動股骨干骨折復位機器人系統(tǒng)研究
【圖文】:
如圖 1-1 所示為由德國雷根斯堡臨床大學(University Clinic of Regensburg)的 BerndFüchtmeier 等人研制的‘RepoRobo’股骨骨折復位機器人系統(tǒng)[11]。它是由史陶比爾工業(yè)機器人(St ubli robot-model RX130)改進而來,,屬于典型的串聯機器人系統(tǒng),由六個轉動關節(jié)加桿件組成,能夠實現 6 個自由度方向的移動。此機器人系統(tǒng)能夠承受 240N 的力并保持穩(wěn)定,以方便后續(xù)髓內釘插入、絞鎖等步驟;由于機械系統(tǒng)應用的場所是手術室,整體結構應盡可能小、輕,并方便移動;控制程序語言簡單,方便外科醫(yī)生學習掌握;為了安全起見,機器人系統(tǒng)工作速度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并在緊急情況下能急速回轉!甊epoRobo’股骨骨折復位機器人系統(tǒng)裝有六維力/力矩傳感器,可以輔助外科醫(yī)生在安全范圍內進行骨折復位操作。機械臂末端裝有兩個指狀手抓,同 AO 外固定支架固定連接,而外固定支架又同骨折遠端固定連接,機械臂的移動帶動骨折遠端的移動,從而完成骨折復位工作,整個系統(tǒng)控制通過一個控制板實現。手術時,外科醫(yī)生通過控制板輸入關節(jié)運動值,從而實現骨折斷端對齊復位并保持。六維力/力矩傳感器全程采集復位過程中的力學信息以指導外科醫(yī)生操作,防止因操作不當引起的醫(yī)療事故。當然,整個手術過程是在無菌環(huán)境下進行,且整個機械系統(tǒng)需要經過嚴格的消毒程序。
遙操作骨折復位機器人系統(tǒng)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P2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文化;;腋路臂叢神經阻滯在小兒上肢骨折復位中的作用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8年06期
2 桑名昌;閔光大;徐心信;;戒指夾板的研制與臨床[J];醫(yī)療裝備;1987年00期
3 盧梅生;骨折復位撕裂皮膚1例[J];四川中醫(yī);1988年08期
4 王以進;夏滬生;翁盛隆;蘇建良;;肢端骨折復位儀[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1989年02期
5 徐棟華;骨折復位何為佳[J];家庭醫(yī)學;1995年03期
6 李義;;淺談骨折復位后的護理[J];中醫(yī)函授通訊;1984年05期
7 張國俊,賈利民,馮培德,吳連根,張慧君;骨折復位牽引機的研制與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2002年04期
8 張耿明,黃仁輝;介紹一種改良的Colle’s骨折復位法[J];河北醫(yī)藥;2001年12期
9 李鋒,魏計珠,冉麗華,劉平;力學研究在四肢骨折復位床整復骨折中的應用[J];中華物理醫(yī)學雜志;1995年01期
10 許紅日,李玉華;鼻骨骨折復位35例臨床體會[J];延邊大學醫(yī)學學報;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陸東輝;汪海波;吳文云;;鈦網在頜骨粉碎性骨折復位中應用[A];2004年中國口腔頜面修復重建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2 謝水生;;分骨折頂手法在橈尺骨遠端骨折復位中的應用[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骨傷分會第四屆第二次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3 東耀峻;張清彬;李祖兵;魏民憲;趙吉宏;程波;;顴骨骨折復位徑路與固定部位的臨床研究[A];第三屆全國口腔頜面部創(chuàng)傷暨修復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4 黃偉流;;腕背伸位固定治療橈骨遠端屈曲型骨折(附300例報告體會)[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骨傷分會第四屆第二次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5 朱世端;;中醫(yī)正骨新療法[A];2009年全國基層優(yōu)秀中醫(yī)表彰大會暨全國第二次民間驗方、診療技術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徐寶山;夏群;胡永成;吉寧;閆廣輝;張繼東;苗軍;周靜;;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椎體骨質疏松骨折復位不佳的原因分析[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7 東耀峻;李祖兵;趙吉宏;;顴骨骨折復位和固定方法的探討[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第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全國口腔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8 張志桐;申素方;胡長青;王順義;馬戰(zhàn)備;穆維娜;杜欣帥;;術中超聲監(jiān)測在長骨骨折復位髓內針固定術中的可行性初探[A];中國超聲醫(yī)學工程學會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屆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4年
9 陳一平;姚一民;于學軍;張聰;;介紹一種橈骨遠端粉碎骨折手術切口[A];第六屆西部骨科論壇暨貴州省骨科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10 周丹亞;魏鵬;陳宏;王欣;章偉文;滕曉峰;;腕舟骨骨折延遲愈合、不愈合的手術治療[A];2009年浙江省顯微外科、手外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劉景;骨折復位后在家中如何調護[N];家庭醫(yī)生報;2006年
2 杜長明;骨折復位不需百分之百精確[N];醫(yī)藥經濟報;2002年
3 陳錦屏 李靜;骨折復位一定要“嚴絲合縫”嗎?[N];健康時報;2005年
4 董麗;骨折復位后何時復查[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顧泳 見習記者 黃楊子;骨折復位難見小夾板?[N];解放日報;2015年
6 記者 王華鋒;國內首例微創(chuàng)椎體骨折復位成型術在皖完成[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7 趙津邋任勇 見習記者 姜凝;25名傷員康復明日返川[N];天津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朱慶;柔性驅動股骨干骨折復位機器人系統(tǒng)研究[D];東南大學;2018年
2 杜海龍;智能骨科輔助手術設備的研發(fā)與應用示范[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4年
3 張壽濤;3D打印技術治療骨盆骨折的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寶田;橈骨遠端骨折診療中掌傾角的觀察[D];鄭州大學;2007年
2 杜海龍;基于Stewart平臺的并聯骨折智能復位系統(tǒng)的研發(fā)及應用[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1年
3 孫小剛;股骨干骨折復位輔助機器人系統(tǒng)研制[D];東南大學;2016年
4 牛國旗;后凸成形術對椎體壓縮骨折復位作用的臨床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5 王波侖;成人肱骨遠端骨折手術治療的回顧性分析[D];中南大學;2013年
6 郭偉鋒;兩種不同方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7 解正康;橈骨遠端骨折復位測力裝置及智能固定護具的研制[D];東南大學;2017年
8 李世平;影響髖臼骨折手術療效的相關因素分析[D];南昌大學;2009年
9 田東興;骨折復位內固定器結構及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10 金日;TAD的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D];延邊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6231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62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