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折疊式串聯(lián)簧片的可調剛度致動器設計
【圖文】:
驗驗證了模型的準確性和方案的可行性。1變結構式調節(jié)機理分析與設計變結構式VSA多以螺旋彈簧[21]或簧片[22]為柔性單元,其中簧片型柔性單元精度更高且更易集成在旋轉關節(jié)中,是當前的研究熱點。1.1常見簧片型剛度調節(jié)機構分析剛度調節(jié)機構由簧片與滑塊組成,滑塊可沿簧片長度方向移動且約束了簧片的橫向位移,以此調節(jié)其有效長度。根據簧片有效作用區(qū)段的不同,常見的剛度調節(jié)機構主要有兩種。(1)負載作用于簧片自由端,滑塊與負載作用點之間為簧片的有效作用區(qū)域。根據關節(jié)轉軸相對簧片的位置不同,有圖1~3所示三種安裝形式。圖1關節(jié)轉軸在簧片固定端(kR1)el為簧片有效作用長度,sl為簧片無效段長度,F(xiàn)為簧片自由端橫向載荷,y為簧片變形后負載作用點的橫向位移,R為負載作用點與關節(jié)轉軸的距離。圖2關節(jié)轉軸在簧片中間(kR2)圖3關節(jié)轉軸在簧片自由端(kR3)簧片的有效作用區(qū)段可以簡化為懸臂梁模型,因此小變形條件下的負載作用點橫向位移為33ee343FlFlyEIEbh(1)式中,E為簧片材料的彈性模量,I為簧片截面慣性矩,b為簧片寬度,,h為簧片厚度。負載F所產生的關節(jié)力矩與簧片變形帶來的關節(jié)轉角分別為/TFRyR(2)因此三種安裝形式的關節(jié)轉動剛度為321233e/4RRRTFREbhRkkkyRl(3)上述三種安裝形式所導出的關節(jié)剛度解析公式區(qū)別僅在于不同的關節(jié)力臂R。后兩種形式可在簧片與關節(jié)整體尺寸一定的條件下獲得更小的R。(2)負載作用于滑塊,滑塊與固定端之間為簧片的有效作用區(qū)域。根據關節(jié)轉軸相對簧片的位置區(qū)別,同樣有圖4~6所示的三種安裝形式。圖4關節(jié)轉軸在簧片固定端(kR4)圖5關節(jié)轉軸在簧片中間(kR5)
見簧片型剛度調節(jié)機構分析剛度調節(jié)機構由簧片與滑塊組成,滑塊可沿簧片長度方向移動且約束了簧片的橫向位移,以此調節(jié)其有效長度。根據簧片有效作用區(qū)段的不同,常見的剛度調節(jié)機構主要有兩種。(1)負載作用于簧片自由端,滑塊與負載作用點之間為簧片的有效作用區(qū)域。根據關節(jié)轉軸相對簧片的位置不同,有圖1~3所示三種安裝形式。圖1關節(jié)轉軸在簧片固定端(kR1)el為簧片有效作用長度,sl為簧片無效段長度,F(xiàn)為簧片自由端橫向載荷,y為簧片變形后負載作用點的橫向位移,R為負載作用點與關節(jié)轉軸的距離。圖2關節(jié)轉軸在簧片中間(kR2)圖3關節(jié)轉軸在簧片自由端(kR3)簧片的有效作用區(qū)段可以簡化為懸臂梁模型,因此小變形條件下的負載作用點橫向位移為33ee343FlFlyEIEbh(1)式中,E為簧片材料的彈性模量,I為簧片截面慣性矩,b為簧片寬度,h為簧片厚度。負載F所產生的關節(jié)力矩與簧片變形帶來的關節(jié)轉角分別為/TFRyR(2)因此三種安裝形式的關節(jié)轉動剛度為321233e/4RRRTFREbhRkkkyRl(3)上述三種安裝形式所導出的關節(jié)剛度解析公式區(qū)別僅在于不同的關節(jié)力臂R。后兩種形式可在簧片與關節(jié)整體尺寸一定的條件下獲得更小的R。(2)負載作用于滑塊,滑塊與固定端之間為簧片的有效作用區(qū)域。根據關節(jié)轉軸相對簧片的位置區(qū)別,同樣有圖4~6所示的三種安裝形式。圖4關節(jié)轉軸在簧片固定端(kR4)圖5關節(jié)轉軸在簧片中間(kR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岳,周兆英,葉雄英;微型熱致動器研究[J];半導體技術;2000年01期
2 杜設亮,張偉根,傅建中,陳子辰;熱壓電仿生熱魯棒結構的致動器最優(yōu)配置[J];中國機械工程;2001年S1期
3 景素芳;龐宣明;陳曉南;;電致動聚合物致動器的動態(tài)響應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9年11期
4 王大春;陶瓷致動器及其應用[J];壓電與聲光;1989年03期
5 大舟;微型流體致動器的技術水平[J];光機電信息;1997年02期
6 ;高速永磁馬達型智能致動器[J];光機電信息;1999年10期
7 齊滌非;新穎的高精度致動器[J];光機電信息;1999年12期
8 杜設亮,傅建中,陳子辰;可控度/有限元法在熱壓電仿生熱魯棒結構致動器放置優(yōu)化中的應用[J];動力工程;2002年03期
9 王光慶,郭吉豐;壓電疊層傳感/致動器的特性研究[J];壓電與聲光;2005年04期
10 大舟;新致動器在實踐中的應用[J];光機電世界;1994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周浩淼;周又和;鄭曉靜;;超磁致伸縮致動器非線性振動的主動控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簡林柯;李新忠;何鉞;;重復控制及其在多致動器同步運動控制中的應用[A];1997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1997年
3 劉娜;楊慶生;;含壓電致動器復合材料的細觀應力分析[A];第17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智能與功能復合材料分論壇)論文集[C];2012年
4 李勇;吳宏鑫;;采用壓電敏感器和致動器的撓性結構振動控制方法研究[A];1997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1997年
5 程瑜;位自英;郭東杰;方少明;;二氧化硅/全氟磺酸雜化膜基離子交換電致動器[A];河南省化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6 鮑詩杰;徐志科;金龍;;疊層型壓電致動器的驅動電源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小電機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高海南;張俊虎;楊柏;;仿生智能聚苯胺/聚乙烯醇納米復合致動器[A];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楊應奎;彭仁貴;王媛珍;董曉利;;光致動器用碳納米管/彈性體復合材料[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J:高分子復合體系[C];2013年
9 彭仁貴;王媛珍;唐偉;楊應奎;;碳納米管/聚硅氧烷復合纖維的制備及其光致機械響應[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J:高分子復合體系[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記者楊金瑞;美國“特保” 瞄準中國[N];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
2 肖習;中國產軸承致動器在美受調查[N];國際經貿消息報;2002年
3 孝文;打針不再痛[N];大眾衛(wèi)生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詳宇;低剛度梁連接組合式超聲致動器及其驅動點運動形態(tài)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2 王文博;新型聲表面波傳感器及微流體致動器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3 沈雪瑾;硅微單側直腳諧振器與復合V型梁熱致動器的機械性能研究[D];上海大學;2007年
4 曹淑瑛;超磁致伸縮致動器的磁滯非線性動態(tài)模型與控制技術[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5 栗大超;硅微機械扭轉鏡光致動器及其動態(tài)測試技術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6 顏剛毅;用于高速掃描探針顯微鏡的高速致動器[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7 李永;超磁致伸縮致動器驅動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8 孫英;超磁致伸縮致動器的神經網絡控制與動態(tài)模型及實驗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9 周嚴;Fe-Ga-Al磁致伸縮材料及其在致動器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9年
10 杜設亮;精密機械仿生熱穩(wěn)定構件研究[D];浙江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飛;外差干涉納米定位系統(tǒng)中PZT的遲滯特性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5年
2 韋旌坤;超聲激勵沖擊太空取樣鉆動力學仿真[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3 王啟龍;超磁致伸縮致動器及微動平臺設計[D];東北大學;2014年
4 李松;快速傾斜鏡壓電陶瓷致動器遲滯特性建模及控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5 鄒君;軌跡可控式磁致伸縮精密微位移致動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6 郝禮書;合成射流致動器的設計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7 丁勝華;超磁致伸縮致動器參數(shù)設計及其特性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6年
8 翁玲;磁致伸縮致動器控制系統(tǒng)的研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3年
9 胡愛娣;超磁致伸縮致動器的輸出特性模型與虛擬測試技術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10 楊士斌;基于致動器陣列的飛行器分布式控制系統(tǒng)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754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575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