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傳感技術(shù)
[Abstract]:Optical fiber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sensing is one of the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optical fiber sensing. The structure and advantages of fiber optic SPR sensor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film material and thickness of metal film, the length of coated fiber, the combination of double-layer metal film and thickness ratio on the performance of optical fiber SPR sensor a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fiber optic SPR sensor are reviewed, including multimode fiber SPR sensor, single mode fiber optic SPR sensor, fiber Bragg grating SPR sensor, tilted fiber Bragg grating SPR sensor, long period fiber Bragg grating SPR sensor. Multi-channel optical fiber SPR sensor, photonic crystal fiber SPR sensor and nano-metal particle optical fiber SPR sensor; The research emphasi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ptical fiber SPR sensor are given.
【作者單位】: 廣東海洋大學(xué)電子與信息工程學(xué)院;
【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2015A030401094) 廣東海洋大學(xué)自然科學(xué)基金(C16398);廣東海洋大學(xué)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項目(hdyq2017005)
【分類號】:TP21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張家驊;振動對傳象光纖分辨率影響的一組可靠性實驗[J];強度與環(huán)境;1997年02期
2 于波;周健;;利用付孔光纖進行屋內(nèi)配線[J];通信技術(shù);2008年06期
3 馮金垣,王洪;光纖CO_2氣體傳感方法研究[J];鄭州輕工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2000年04期
4 陳維千;光纖通信技術(shù)及其在電力系統(tǒng)中的應(yīng)用 第二講——光纖和光纜[J];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1981年02期
5 A·R·泰勃;毛宗雄;;一項新興的技術(shù)——光纖檢測技術(shù)[J];儀表工業(yè);1983年01期
6 崔得東;郝重陽;寧瑾歌;;制導(dǎo)光纖彎曲損耗研究[J];紅外與激光工程;2006年S5期
7 何香云;;利用光纖后向散射探測故障位置[J];航空電子技術(shù);1984年02期
8 綦菲;辛奕;董新永;孟慶強;趙春柳;金尚忠;;基于乙醇灌注邊孔光纖的Sagnac干涉型溫度傳感器[J];激光與光電子學(xué)進展;2013年01期
9 趙羽;劉永智;;具有消逝場結(jié)構(gòu)的光纖氫氣傳感器[J];激光與光電子學(xué)進展;2006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趙羽;劉永智;嚴啟發(fā);陳德軍;;一種消逝場型光纖氫氣傳感器的實驗研究[A];2007'中國儀器儀表與測控技術(shù)交流大會論文集(二)[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7條
1 張強;全光纖低頻振動傳感器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D];重慶大學(xué);2015年
2 陳郁芝;新型結(jié)構(gòu)的光纖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傳感器及其生化應(yīng)用研究[D];深圳大學(xué);2017年
3 劉曉慧;免標記光纖琺—珀生物傳感機理與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7年
4 段德穩(wěn);耐高溫微型光纖干涉?zhèn)鞲衅餮芯縖D];重慶大學(xué);2012年
5 劉桂根;光纖生物傳感的動態(tài)范圍及靈敏度增強效應(yīng)研究[D];中國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xué)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3年
6 羅吉;基于微納結(jié)構(gòu)的光纖消逝場傳感器特性研究[D];中國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shù)研究所);2014年
7 王曉娜;光纖EFPI傳感器系統(tǒng)及其在油氣井中應(yīng)用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xué);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學(xué)忠;D型光纖干涉器件傳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xué);2016年
2 梁燕洪;光纖包層模式傳感器及其應(yīng)用研究[D];浙江大學(xué);2016年
3 劉丹會;光纖磁光器件研究[D];重慶大學(xué);2016年
4 張玉龍;多芯少模光纖位移和曲率傳感器的研究[D];天津大學(xué);2014年
5 欒盼盼;基于光纖錐結(jié)構(gòu)的干涉型傳感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xué);2016年
6 張小兵;手持式光纖故障診斷儀的研究與設(shè)計[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8年
7 袁艷玲;基于倏逝場效應(yīng)的光纖傳感特性研究[D];中北大學(xué);2012年
8 王彥溥;光纖傳感的應(yīng)用研究[D];天津大學(xué);2006年
9 李樂;靜電紡絲技術(shù)在微納光纖傳感中的初步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xué);2012年
10 孫玉鋒;光纖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電壓傳感器的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15年
,本文編號:23152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315259.html